孩子哭泣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表达方式不同于成人,成人可以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做为交流者可以通过对话,从表情动作,从心理揣摩中去领会对方意图。但是宝宝们在表达上则显得含糊不清,甚至从表情和动作中又不能很好地去领会,这给年轻的父母在理解孩子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由于读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自然无常给予,这就导致孩子哭闹家长烦躁的现象。
经常看到一些幼儿家长面对孩子哭闹时有的是百般安慰,有的则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甚至动手打孩子,有的干脆是干着急没有办法。面对家长们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做为家长必须要清楚幼儿哭闹的原因:
原因之一,孩子用哭闹来作为威胁大人实现自我要求的手段。经常会看到一些幼儿向大人提出要求,比如我要吃零食,我要看动画片,我要玩具,我坐摇摇车,我要让妈妈抱,我要……等等。每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再看孩子不是哼哼叽叽,就是哭哭啼啼,轻者不高兴,严重的孩子会连蹬带踹,甚至摔东西发脾气。孩子用这种哭闹的威胁方式获得自我满足,与年轻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和纵容有直接的关系。当孩子第一次提出要求时,如果大人不给予满足的话,孩子便会因为急而有哭的现象。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一哭便满足了孩子,这就给幼儿心里建立了一种经验感:只要我哭我闹就可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的经验。于是在以后的想要吃的、玩具、甚至被大人抱等时,只要大人有拒绝,孩子便会哭闹不止,直到要求得到满足。
原因之二,孩子想做某事自己能力达不到因急而哭闹。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手抓握物体还不是很灵活,手与脚,手与口,脑与手的配合还欠熟练,在完成某个精细化动作时不容易做好,做到位。这时对于宝宝来说往往容易陷入急躁的情绪,一急便会哭闹。孩子对自己期望不能正确衡量这是常见的现象,做为年轻父母或者老人,这时就要认真去观察孩子,并且及时给予辅助引导,及时帮助孩子,使孩子从急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原因之三,孩子身体不舒服引起情绪上的焦躁而哭闹。幼儿发育过程中,身体常会因为消化功能,机体循环能力,身体自我调整能力等还不是很完善,往往容易出现积食、上火、腹泄、高烧等生理病变。身体上的不适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躁不安,睡眠不安稳,饮食不正常等现象。做为父母要及时去关注孩子的生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或者做好情绪上的呵护,来缓解孩子因病痛而对大人过于依赖的心理。
原因之四,孩子身体发生碰撞或者摔倒因痛而哭闹。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因为只顾玩耍而不小心被地面上的坑坑洼洼、石块、树枝等杂物拌倒,这时孩子会因碰痛了而哭闹。有时也会在床上、沙发上、凳子椅子上蹦蹦跳跳而不心跌落地上,因痛也会哭闹。
原因之五,孩子与小伙伴因争抢玩具或零食而哭闹。幼儿在与小伙伴共同游戏时,有些孩子会只把注意力放在玩具或者零食本身上,而不会顾及其他小伙伴的心理感受,因为此时幼儿处于只要玩具而不要友谊的“自我”现象。这时做为大人要合理地关注宝宝,不要去指责和埋怨,甚至去批评孩子。
那么面对上述几种原因,做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家长要保持合理的情绪控制。幼儿自我认知能力还比较差,用哭闹的情绪来实现自我要求是最常见的情绪表达。如果我们家长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肯定会心情比较烦躁,所以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必须要做好情绪管理,绝不能让你的负面情绪反作用在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情绪更加烦躁哭闹的更厉害。如果多次用坏情绪去面对宝宝,比如埋怨,指责,打骂孩子,不仅会加剧孩子的情绪对抗,同时还会对宝宝的心理安全感有很大的影响。切不可以因为对宝宝期望值过高而寄希望于孩子自己能做情绪管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要靠大人来合理地满足、引导、抚慰宝宝,让宝宝情绪逐渐平息安静下来。
第二,家长要正确哭闹的原因。上述五种哭闹原因是幼儿常见的现象,家长可以采用排除法来一一做出判断。第一步,宝宝没有任何理由而哭闹时,家长可以测量一下宝宝体温来初步判断宝宝是否有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现象,或者考虑宝宝是否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生理反应让宝宝不适;第二步观察宝宝进食不顺利情况来孩子是否有积食上火等现象;第三步,在身体和饮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再根据宝宝是否有无礼要求情况做出判断;第四步,宝宝是否因为能力有限而不能自我实现要求而哭闹;第五步,宝宝因为意外碰、跌、刮伤等现象来判断宝宝哭闹等。如果家长能够冷静,理性地采取排除很快出宝宝哭闹的原因。
第三,家长要不要纵容幼儿的无礼要求。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的父母,或者老人在看到宝宝哭闹时因为心痛孩子而被迫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大人清楚孩子是用哭闹的无理要求来实现自已的要求时,就必须要用理智的心态面对宝宝。可以让宝宝先用哭闹发泄一下情绪,尽管有时宝宝会哭的天昏地暗,或者有呕吐现象,可以给宝宝换一个地方,擦试干净呕吐物接着让宝宝继续哭,不要去安慰,以防止宝宝得理不饶人。事实上,一次让宝宝哭个够,让宝宝认识到哭是没有用的,当经过几次尝试都没有结果后,宝宝慢慢就放弃了用哭闹的来威胁家长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有时,细心的家长可以偷眼观瞧宝宝,宝宝会边哭边观察大人的脸色,如果此时家长离开宝宝身边,在宝宝视力范围内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做自己的事,宝宝的情绪会慢慢平息下来的。当宝宝不再哭时,家长再来到宝宝身边做亲子陪伴或者亲子游戏,宝宝很快会忘记刚才的不快的。
第四,家长要做好孩子不良情绪预先引导。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根据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的特点——当宝宝注意力转移时会相伴情绪变化,这时家长要及时做好宝宝关注新兴趣点的引导。很多家长在与宝宝做亲子游戏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有时会偶尔打断宝宝的注意力,这里要特别引起注意。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在宝宝做单人游戏时,尽量不要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玩耍,或者在某一方面的专注,直到宝宝注意力转移后再和宝宝说话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做好孩子注意力专注的保护和培养,会为幼儿以后进行好习惯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年轻的父母要有意识总结宝宝经常发生哭闹的现象,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做出几种应对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解决了临时抓瞎现象。
第五,家长要做好宝幼儿的安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一般都不强,家长在平时做亲子陪伴时一定要格外加以重视。在室内要把暴露在外的电源插座放在宝宝够不着的地方;墙上的电源插孔要用胶带封起来;茶几或者有尖锐棱角的家具要尽可能放在室内角落里,给宝宝腾出可以玩耍无障碍的空间;床不要紧靠在窗子边防止宝宝爬上窗台发生意外坠落事件;家里易碎的玻璃瓷制器具尽可能不要让幼儿拿在手里防止意外脱落坠地碎片伤及孩子;不要让孩子轻易够到碰倒热水瓶以防止烫伤;防止纽扣玻璃球等小件物品被幼儿园拿在手里或者放入口误吞服被卡住;不要让宝宝触及刀具及带尖的东西防止宝宝摔倒刺伤眼睛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等。室外活动时要注意地面是否有碎玻璃,小树枝树棍,带尖的碎石,地面的坑洼,有楞角的物体等,防止幼儿被意外扎伤碰伤刮伤等。尤其在做室外活动时,家长如果想放开手让宝宝活动,必须要先在宝宝活动的范围内关注是否有危险因素,以做好预防保护工作。当宝宝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玩耍时,便避免了意外受伤而哭闹的现象。
第六,家长要做好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引导。幼儿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模仿大人做事的过程,当幼儿能模仿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如果父母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会让宝宝产生极大的快乐。自我服务意识在幼儿时期已经产生,如果家长及时通过动作的分解示范,让宝宝模仿着大人来练习,会逐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愿和兴趣。比如宝宝自己动手穿鞋子,自己穿衣服,自已用勺子吃饭等,虽然最初动作不是很熟练显得有些笨拙,但在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以及辅助示范下会让孩子逐步熟练掌握。当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后,会让宝宝的自信心逐渐得到加强,进而更愿意主动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可以说,随着安全感的构建,自信心的提高,会让幼儿自我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宝宝便会在方面得到强化。当宝宝不再凡事依赖大人时,便会主动思考动手去做事,而不会坐等着大人为他们服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宝宝因为表达不清晰,自己又做不到做不好而产生急躁情绪而哭闹的问题。
孩子和家长闹情绪,怎么处理
孩子和家长闹情绪,家长应该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静静地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等孩子安静以后,慢慢的靠近孩子,用柔和的语气和孩子勾通,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和他所希望的结局。然后家长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回归正常。
转载:孩子上幼儿园哭闹家长应该怎么办
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谁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首先宝宝对幼儿园的适应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 一、克服分离焦虑
1.“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年幼儿园都会迎接一批新的小班幼儿,在最初的一个阶段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哭闹不止的孩子拽着妈妈的衣角,而妈妈也早已泪水涟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孩子终究是要一步步走出去的,初次分离的挑战就是这样不可逃避,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克服的,家长首先也要克服。
有的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一天好几次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幼儿园亲眼要看看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睡觉香不香;有的家长则对老师不信任,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有需要不敢说,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没人关心等等。
2.产生的原因
家长的情绪是对孩子最重
要的暗示,家长的种种焦虑通过表情、通过身体和语言传递给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一脸的舍不得和难过,孩子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地感到痛苦。所以,作为父母,要坚强起来,把灿烂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鼓励送给孩子,把自信和期待留给自己。
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分离焦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会产生生理性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
,会降低孩子智力、创造力以及社交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建议如下:
(1)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家长要控制好情绪,鼓励孩子对走进幼儿园充满希望。比如轻松地拍拍孩子的小肩膀,大声说:“瞧,小朋友们都在等你和他们一起玩呢!”“妈妈相信你,你最了不起,晚上给妈妈好好讲讲今天学到的大本事,好不好!”
(2)可以在最初的时候早一些接孩子回家,以后再慢慢推迟到正常时间,这样可以在开始时不至于让宝宝一下子受不了,家长一点一点习惯,孩子也一点一点习惯,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3)接孩子的时候可以不要急着回家,带着孩子玩玩活动区里的大玩具,家长还可借此机会多接触别的家长,互相交流,学习一些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们看到各自的爸爸妈妈们在一起聊天,他们之间也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成为要好的朋友。当幼儿园里有了自己喜欢见到和一起玩的好朋友,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5)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家长需要多了解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商量解决办法,共同协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孩子哭闹怎么办
论成年人还是幼儿,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也就更多变化。0-3岁宝宝闹情绪的原因,主要是大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由于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还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加上大人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宝宝自然会哭闹,来达到他们的要求。 父母在对付孩子哭闹不安的情绪,除了要有正确的安抚方法外,首先必须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 1、先天气质:每个孩子的气质皆不同,有的宝宝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宝宝却是常常笑容满面……父母应多观察宝宝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先天的气质。 2、生理上需求:当宝宝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了、睡觉不安稳等,就容易有情绪反应,应了解宝宝闹的原因,再进行安抚。 3、过渡期反应:二岁左右的宝宝,开始会借由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他的想法和意见;如果父母不能了解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宝宝自然就容易以哭闹等,来达到他们的需求。 4、不当管教:孩子会在与大人的互动中,去探测大人的反应,当大人回应方式养成后,孩子就会以此方式作预测。如孩子一哭闹就有玩具、糖果,日后就会以哭、闹方式来取得。 正确的处理方法 父母应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用一些正确的安抚方法处理孩子哭闹的情绪,并改正教导孩子,让他能接纳自己负面的情绪,以及学习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 冷静面对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家长须作孩子的好榜样,先控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表示任何看法,慢慢走到孩子面前,让哭闹中的孩子感觉到你的冷静,降低哭闹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时,自己反而更生气,对解决问题无补。 利用辅助工具安抚孩子 孩子闹情绪时,可以利用一些宝宝平常喜爱的玩具、布偶,让他抱在怀中,暂时安抚宝宝失控的情绪,然后再进行安抚、询问动作。 抱在怀中,安定情绪 当宝宝情绪失控时,可将宝宝抱至怀中轻拍安抚情绪,或是放一些轻柔音乐、宝宝平常喜欢听的歌,借以安定情绪。 用温柔的语气对孩子说话 用温柔的语气对孩子说:“宝宝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还哭得这么伤心?”“你很难过,哭一下没什么关系,等会儿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让妈妈帮助你。”如此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尊重。 一杯水、一条毛巾,让孩子感觉你的关心 拿水给孩子喝,或是拿一条毛巾,拭孩子脸上、额头上的泪水以及汗珠,让孩子得到照料,感觉到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注意,降低哭闹不安的情绪。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当孩子闹情绪时,须了解孩子发脾气、哭闹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当孩子对你诉说他的感觉和想法时,除用心倾听外,父母可以重复孩子所讲的话,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了解他的。 适当的管教 如果发现孩子每一次都是以闹情绪为手段,来达到引起父母的注意或需求的目的时,这时父母就须给予孩子适度的管教,并且非常严肃地让孩子了解,他这样的行为、举动是不对的。 错误安抚无法解决问题 父母在安抚孩子哭闹情绪时,“爱”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语句,都可有效减缓孩子哭闹情绪。但是相反地,如果使用了错误的安抚方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这场亲子战争愈演愈烈。 冲动地责怪孩子,或嫌孩子动不动就哭哭闹闹“真是讨厌”,甚至生气地破口大骂,叫孩子立刻停止哭闹举动、以威吓的方式,强迫、限制孩子不准再哭闹、丢东西。 对孩子哭闹情绪反应,完全视若无睹、不加理会,继续做自己的家事,放任孩子在一旁。 父母随意拿一样吃的、玩的东西给哭闹中的孩子,希望他能就此停止哭闹的举动。 过于宠爱、溺爱孩子,孩子一哭,就急忙将他抱住和安慰他,如此举动,容易造成孩子日后经常以“哭闹”的方式,来获得需求和注意。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怒、哀、怨情绪也随之表现,家长应该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尊重孩子也有表达情绪的权利,忠实地了解孩子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信息,这些观念建立后,再引导宝宝学习表达处理情绪的方法,将有助于帮助孩子安抚情绪。 此外,平时应随时教育孩子,让他能正视自己生气的原因,并学习适度地发泄。而在孩子有良好表现时,不要忘记给予奖励与肯定,多赞美孩子良好的行为,帮助他减少闹情绪的行为模式,少用金钱或物质作为奖励的方式。而替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一起看书,使宝宝能拥有较平稳的个人素养,面对挫折时,就不容易以“闹情绪”的方式来表达。 时时用爱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智慧处理亲子间的关系,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孩子利用哭闹满足要求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首先我不是一个有孩子的人,可能给的意见有不当的地方。 很显然您也发现您的孩子这个习惯很不好,长久下去会促使您的孩子认为只要打滚就会得到一切,以下我建议您要做到几点。 第一:您得狠下心,至少让他打滚十分钟不理他。直到他开始怀疑这样是否真有效。 第二:慢慢引诱他,告诉他你如果完成某件事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事情可以随便定 比如去桌上拿某样东西。
孩子调皮任性不听话,家长怎么教育
不知道楼主的孩子有多大了,只能从我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呢,应该从小就给孩子一定的规则,有合理的约束,不能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可以上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孩子难以管束。
其次呢,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长之间要一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主张一个唱红一个唱白,甚至双方在教育原则上还会产生矛盾,这样常常让夹在中间的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家长之间要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还有呢,不要迁就孩子的无礼行为。当孩子因为达不到某样目标而出现无礼行为时,家长不能屈从。比如,为了买某个玩具而躺在地上哭闹的孩子,家长可以任凭他哭闹,直到他停止为止,然后给他讲道理。
教育孩子不是一时半会的功夫就可以,希望家长能过够多点耐心去对待孩子
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父母应该怎么做
很多有着孩子去幼儿园哭闹的问题呀。
知儿网育儿觉得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可。
第一,对于孩子的脆弱,他的哭闹不要无视,也不要过于重视,要轻松愉快的面对。因为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了,你的一点点同情心,他就会把握住,并且利用。想要培养孩子的乐观面对困难,大人首先要乐观积极,不要无故的去渲染困难,放大孩子的恐惧心理。
第二,对于幼儿园上学问题在和孩子聊起来的时候要是积极的言论。孩子在幼儿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都是他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就要学会一个事情,用积极正面的话语聊出来,以减轻他面对上学这件事产生的压力和紧张。
第三,不要把孩子上学当做的是一种任务来完成。其实孩子刚上幼儿园,就是一个过渡适应的阶段。大人上班还有懈怠的时候,更不用说一个三岁的孩子了。他不想上学的时候就放他一天假,提前给老师说好,也要跟孩子说好,这天过后就要去上学。其实孩子都是很守信用的。如果把上学当做是一件任务来完成的话,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得不偿失的。
宝宝为何会闹觉 宝宝闹觉家长要怎么安抚
生理性哭闹。宝宝在半夜的时候哭闹,很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比如宝宝的裤子尿湿了,宝宝觉得非常不舒服。除此之外,当宝宝肚子饿了,也是会出现闹觉的情况。爸爸妈妈们需要先解决孩子尿湿以及肚子饿的问题,才能够让宝宝更为安稳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