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一哭闹青年就烦躁,飞机上小情侣怒怼孩子妈,这次你站哪一边

1、

好像人自从生了孩子,就被推到了社会大多数的对立面,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教别人怎么当父母。

看到孩子被打骂,转天自媒体标题便是有些人不配当父母”。孩子学习不好,又有文章苦口婆心地说,”告诉孩子,读书是通往世界的路、”读书虽苦,但不读书的人生更苦。父母对孩子宽容一点,立马会有人转一篇”惯子如杀子的文章给你。

不过全社会火力最集中的,还是对”熊孩子的口诛笔伐,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读过两篇心理学科普文章的人,只要在公共场合看到有孩子大声吵闹,就会丢一双白眼过去,或者恶意满满地吐槽一句”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

似乎只要是当了父母,不管做什么在别人眼里都是错,而每个生了孩子的人,父母也是当得诚惶诚恐,因为动不动孩子的一生可能就会毁在自己的手上。

孩子一哭闹青年就烦躁,飞机上小情侣怒怼孩子妈,这次你站哪一边

2、

10月7日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在一架从吉隆坡飞往武汉的飞机上,一个带孩子的妈妈就跟一对小情侣,因为孩子哭闹发生了矛盾。


起因是那个妈妈的孩子在飞机上哭闹,可能是妨碍到小情侣了,他们便让妈妈管管孩子,妈妈当时就有点崩溃,大声说,有本事你永远别生孩子。

小情侣也不干示弱,理直气壮地回应道,”我不生孩子怎么了?

生不生孩子是自己的自由,不生孩子的确不会怎么样,但就像年轻人讨厌被没完没了地催婚催生一样,有孩子的人也同样讨厌别人动不动就提醒自己如何当父母。

的确,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管,别人没有义务去体谅。但是那对小情侣之所以提出要让妈妈管管孩子,不就是因为觉得孩子的哭闹影响到了自己,对方的行为是一种没素质没功德心的体现吗?既然能嫌弃别人没素质,那至少自己要比别人做得好,才有这个资格吧。

不否认社会上的确有那种对孩子不管不顾,任由他们在公共场所疯闹,还把自由散漫当作天真童趣的父母。

比如,同样是10月7日,深圳一位妈妈因为在图书馆被一个女孩指出孩子吵闹,希望她管教一下时,那个妈妈恼羞成怒,在图书馆大骂了十几分钟,说人家”土鳖装小资,直到那个女孩离开图书馆才罢休。

周轶君

当然深圳这位妈妈的行为不可取,正如视频中图书馆的店员说,”她这样会教坏小朋友。

3、

看起来这两位妈妈和路人争执的起因,都是源于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但这两件事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飞机VS图书馆,发生的地点不同。

飞机机舱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孩子吵闹,妈妈只能哄,而图书馆的妈妈却可以选择把孩子带离现场。

其次,婴儿VS学龄儿童,当事人孩子年龄的不同。

飞机上的妈妈带的是婴儿,妈妈无法跟婴儿用语言交流,而且婴儿用哭声来表达喜怒哀乐是人的本能。而能去图书馆的孩子,至少应该能认识字,能够正常语言表达的孩子,所以妈妈完全可以跟他语言沟通。

小情侣

第三,委屈VS羞愧,两位妈妈心态的不同。

飞机上的那对小情侣在指责那个妈妈时说,”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不哭,就你的孩子哭……言下之意是这个妈妈没有尽到责任,一句话推翻了她作为妈妈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妈妈因为委屈才出言反击。而且她在视频里也说,”我一直在弄(哄)……

明明自己一直在努力,还要被指责不作为,我能体会到那种无处宣泄的委屈倾盆而下的感觉,换了是谁都会忍不住要语言还击。而在图书馆妈妈的漫骂则不一样,她是因为自己在公众场合受到比自己年轻的女孩的指责,有种被羞辱的感觉。可能她自己也正为孩子在图书馆吵闹而自责,但被别人这样一说,反而恼羞成怒现场开骂。

那个妈妈的做法固然不妥,但不知道那个女孩有没有试过,请店员走过去私下里跟那个妈妈沟通的方式。如果能在劝导对方时,也给那个妈妈留几分面子,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4、

上面的两个妈妈之中,我更心疼飞机上的那位妈妈。是要有多无助才会对陌生人撂下那句有本事你永远别生孩子”的狠话,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等你生了孩子就知道我的苦”,可是偏偏那对情侣用对啊,我不生孩子怎么了”给怼了回去。仿佛不生孩子,就比生了孩子的更高尚、更自由、更有优越感。

生物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细胞只有在适合生存的环境下才会选择分裂,如果在不适合的环境中,它只会选择进化。用这个现象来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仿佛也行得通。

豆瓣口碑9.1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二胎妈妈周轶君讲到荷兰的教育时,采访了一位从香港去荷兰的华裔妈妈,那位妈妈开心地说,在荷兰妈妈就是最大,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随时都会有为妈妈们提供的便利措施。”

周轶君

比之下,我们现在大环境对于妈妈这个群体可能就不够友好,又因为大环境不够友好,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生孩子。

曾经,一对夫妇带孩子坐飞机,给全机人写信,并准备耳塞、糖果,希望得到体谅的行为,被当成公共场合父母有教养的正面事例,广而告之传为美谈。


公共场所

能事先有所准备,固然是好,但带过娃出门的人都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孩子出门在外总免不了有各种突发状况。

我自己也遇到过孩子在飞机上哭闹的情况。

那是第一次带孩子出国,要坐六个小时的飞机,又有时差又是夜班机,所以孩子上了飞机就很难受。而我自己也因为经验不足,不知道可以升舱,就只能挤在狭窄的经济仓里,让孩子歪在我身上睡觉。

因为要绑安全带,再加上飞行时间过长,机舱里又闷热又干燥,所以孩子子睡不舒服,一会儿醒一会儿哭闹,看得出周围的人都很焦燥。老王平时就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在那种场合下就不停地给我使眼色,让我干脆把孩子叫醒。还好我不停地用小风扇给孩子降温,他连续睡的时间变长了,这才熬过了飞机上的那一晚。

还有一次因为只要飞一个多小时,我开始没太在意,谁知去值机的时候被告知,已经没有连在一起的座位了。上了飞机我跟空乘说想换到靠一起的位置,但因为那天座位紧张也没换成。本想跟旁边的阿姨换一下,阿姨又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我只好跟儿子前后坐,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儿子打扰到了别人,时不时地调头看他。还好他是靠着两个中年阿姨坐,年轻一点的估计孩子跟他差不多大,所以对儿子很友善,还跟他一起玩手机游戏,儿子也跟她分享零食,一路上阿姨还夸他懂事。

图书馆

作为父母,孩子哭闹,我们当然没权利要求所有人都能保持友善和理解,只能尽可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约束孩子在外的言行,不要妨碍到他人。

所以父母如果是要带孩子坐飞机出门,建议一定要提前去机场值机,尽量让工作人员给安排靠窗或靠过道的位置。提前准备一些零食和小玩具,可以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派上用场。如果飞行路途比较远,不要选择过早或过晚的航班,或者多花一点钱升舱。​

5、

没有哪一对父母,会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别人口中的熊孩子”,但父母也只是人,再面面俱到也仍然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然而教育孩子并不只是爸爸或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学校、老师、社会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有责任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事,从而让他们变成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人。

公共场所

不过这种教育,并不是一个白眼一句指责,就能够让孩子发生改变的,对待孩子,一定是要付出真切的关心和爱,才能让他们知道,别人在公共场合制止自己吵闹,不是因为厌恶,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关心。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所以发达国家都知道要对未来好一点,对孩子好一点。

比如,在德国如果看到孩子有不良行为,陌生人都可以出来纠正他们;在日本哪怕不是自己的孩子,大人也会很有耐心地教孩子为人处事的方法;欧美国家的人最喜欢逗孩子,卖东西的都喜欢给小孩一点小礼物。

公共场所

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即便没有当父母的人,也能够对孩子少一点恶意的白眼,多一些具体的指导,或许我们周围所谓的熊孩子”也就没那么多了。

这是2019年发布的第83篇原创推送

作者介绍:陈妍,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电影爱好者,专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微信公众号:陈妍妈妈(ID:chenyanmama0514)欢迎关注,讨论育儿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