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更多的是由父母决定的

昨天,幼儿园放学后,我接Leo回家的路上,我和Leo一边走路回家一边聊天,聊着聊着,Leo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可能有一点不乖了。”

我仍然以很平和的语气问他:为什么呢?”

因为我今天把同学的手夹了。”

那同学受伤了吗?”

没有,但是应该也有点痛,我向同学道歉了,她原谅我了,老师还让我们拥抱一个,以后还是好朋友。” Leo 想了一下,又说,但是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Leo他们老师一般都会将孩子发生的重要的事和家长交流,这件事老师并没有和我说过,所以我也并不清楚情况,于是蹲下身来和Leo说:妈妈相信Leo不是故意的,但是同学的手被夹了确实很痛,我知道Leo心里也是很难过的,我们下次一定要小心一点,好不好?”

Leo诚挚地点头应了。

我又说:那妈妈先跟老师沟通一下,然后和同学家长沟通一下,看看同学的手情况怎么样了再做处理。”

回家后,经过和老师的沟通,事情经过确实如Leo所说。老师说事情已处理好了,没有大碍,她本来准备晚上打电话和我提一下的,没想到孩子已经主动说了。

然后我又和对方家长沟通,先道歉,然后问孩子需不需要去医院,对方家长表示已经没什么问题了,没有红肿,也说不痛了,不用去医院,让我放宽心,孩子之间磕磕碰碰难免的。真的很感激对方家长的理解和大度。

同时,我也很欣慰,欣慰于孩子愿意和我聊各种各样事情。

事实上,孩子愿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更多的是由父母决定的,而不是孩子。

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时,需要注意:

1、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交流,需要的是一只倾听的耳朵,需要的是被理解、接纳和安慰。冷漠忽视、唠叨不止、追根究底,都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使得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做交流。

如果当Leo告诉我他不是故意夹到同学手的,而我忽视他的歉疚和难过,反而一再追根究底整个事件的经过,并且对他错误的行为唠叨说教个不停,只会让他更难过。

倾听比唠叨说教更有效果,理解比忽视和追根究底更有效果。

2、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追究责任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孩子不愿与父母多交流,是因为害怕父母根据孩子话里的意思去追究责任。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不小心把杯子掉地上摔碎了,而父母这个时候不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追究孩子的责任。那么,孩子下一次做错了事,还会如实告诉父母吗?他会不会通过说谎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呢?

Leo把同学手夹了,已成事实,即使追究责任,也不能让同学的手不被夹。这个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专注于解决问题。

事实上,Leo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也有希望我能帮助他把这件事情解决得圆满一些的想法。

3、允许孩子犯错

错误是很难避免的,总是要求孩子做到尽善尽美几乎是不可能的。

父母需要允许孩子犯错,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信通过这次事件,Leo以后做事会更加注意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的安全问题。

星星之家育儿记:如果因为父母的错误行为,导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父母就不容易从孩子的口中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以及事情的真相。如果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相处起来会很尴尬,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文中提到的这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