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情。尹建莉老师书中分享到: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家长要多用心,让每一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帮助孩子越来越优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情,我们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让她们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刚生下来就开始打。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断断续续要打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也会因此带来一些心理影响,迁移到其他事情上。
大人有时候还会害怕打针吃药,更何况是小孩子,不应该认为把他摁着或者哄着、骗着打了就没事了,总觉得小孩子知道啥,就这样搪塞过去。
孩子小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一个月打一次预防针。我们每次去之前,我都会一遍遍给宝宝讲:儿子,我们等一会儿要去打针。打针会有些疼哟!打针疼的时候你可以哭。妈妈在,一直陪着你。”
和孩子说的时候,始终是愉快和轻松的,让他觉得打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不是家长表现出来特别忧虑,担心,能感觉到疼痛,家长的感觉会传递给孩子。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特别是刚开始走路时七扭八歪的。不小心碰到什么东西碰疼了,就哇哇大哭。
这个时候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出气的样子。孩子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些安慰,破涕而笑,开始再次玩耍起来,家长也会感到满意把孩子哄住了。
我们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不过打打桌子,桌子不懂得疼,也没有什么,更何况我们也没有教孩子打人。
在孩子看来,对一朵花说话和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孩子对自己的玩具,有很强的保护欲,不允许别人碰或者是伤害他们的玩具,对玩具们有很好的感情。
尹建莉老师分享了这种情况下的做法:轻轻地亲宝宝的疼痛处,安慰宝宝:妈妈知道你这里现在有些疼,过一下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哦!等孩子情况稳定下来,也这样对待小板凳,让孩子意识到不小心碰到是双方的事情,要互相体谅。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你是哪一种家长
在游乐场,公园里,超市,我们经常遇到孩子情绪爆发的场景:
妈妈,我要这个玩具,不买就不走!”
妈妈,我想吃冰激凌,我就要吃!”
爸爸,我要骑在你脖子上。”
上一秒可能还是个人见人爱的天使宝宝,下一秒就各种哭闹,躺地上的都有,商场里那么多人看着,任他哭闹还是答应孩子的要求,赶紧逃离现场?
每种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回应:
1、压制型父母:
觉得孩子的哭闹是无理取闹,没事找事,为了尽快结束孩子的哭闹,压制孩子,甚至打孩子,让孩子服从。可能有效,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满足型父母:
不愿意看到孩子不开心,想办法满足孩子,想要啥买啥,只要孩子高兴。这样下去,孩子会更难哄,甚至变本加厉,不利于培养规则意识。
3、忽视型父母:
不理睬孩子的哭闹,甚至丢下她走开,你哭吧,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伤害无数点,孩子会很没有安全感,觉得爸爸妈妈不在意自己的感受。
4、沟通型父母: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平复孩子的心情,然后和孩子沟通(先处理情绪,在处理事情),商量出解决办法。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当时也容易有情绪,我们需要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这只小怪兽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第一步:红灯停”—小怪兽”,停一停喊停是情绪管理中很重要的一步,也是我们和孩子最难做到的地方。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好时,要尽快暂停,或者离开现场,想对孩子发脾气时,在心里数数,或许就可以减少不少冲突。
第二步:黄灯想”—小怪兽”,想去哪里呀理智的思考问题,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可以想一想:
为什么不开心?
为什么会生气?
刚刚为什么大哭?
为什么要发脾气?
……
接下来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该怎么改变现在的心情呢?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低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想一些处理办法,让她们选择。
比如睡觉,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一遍遍扯破喉咙催孩子睡觉,往往还不管用,搞得大家都不开心。我们可以尝试征求孩子的意见:儿子,现在是晚上8点半了,我们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你希望是现在就开始睡觉还是到9点再睡呢?”
第三步:绿灯行”—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按照选择的方法开始行动。在理智的状态下选出的解决办法可行性高,孩子也愿意去执行。假如孩子选择9点入睡,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可以是我们的亲子时光,用来一起阅读,讲故事,或者分享趣事都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方法也更有效果。
红绿灯法,找出情绪的小怪兽,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