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童年的秘密
我们想要追踪孩子心灵的发展历程,希望通过研究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应,尽早察觉孩子心灵的痛苦挣扎,这些探索可能会对我们从根源上研究人类起到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心理分析关心的是心理疾病。观察孩子心理发展的方法,不需要对心理疾病进行艰难的分析,而是需要把握人类的现实生活,而这种生活则反映在孩子心灵中。这种观察,必须从一种心理的角度出发,这样可以发现孩子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发生的冲突,以及发现孩子与成人发生的冲突。
另外,这种对孩子心灵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普通人,是为了预防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这也正是心理分析所关心的问题。由此可见,儿童心灵的研究恰恰能够帮助心理分析的发展。这样一来,诞生了一个能够科学地探究儿童世界的新领域。这一领域所关心的是正常人,希望帮助孩子的心理生活,是为了促使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生活,同时唤醒成人的意识,让成人认识到,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源自于自己的潜意识。
孩子成长的三个时期
有些心理学家对孩子从出生至大学时期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并将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们的观点和先前流行的观点不同,先前的观点认为孩子的幼年对其一生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价值也会不断提高。如果根据这一观点去推论,幼童在发展过程中是渺小的,他的价值会渐渐提高,但却一直保持着相同的形态。不过,今天的心理学早已抛弃了这种陈旧的观点,而是认为孩子在不断成长的阶段会有不同类型的智力。
第一个阶段是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与后一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过智力在这一时期内却有着相同的状态。而从出生到6岁的这一阶段还可以分为两小阶段,那就是0~3岁和3~6岁。在0~3岁,孩子的心理是不受成人的影响的,而实际上也没有为0~3岁的孩子设立的学校。在3~6岁,孩子还保持着类似的心理状态,但是孩子已经能够在某些方面接受成人对他的影响。在此时期内孩子的性格会有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将新生儿和6岁的孩子作个比较,就能发现他们之间明显的不同。孩子到了6岁的时候就可以上学了。
第二个阶段是6~12岁。在此时期孩子会无忧无虑地成长,他的精神处于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状态。罗斯曾这样描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说: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稳定性,是童年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此时的孩子就像是另一个行星上的人,似乎对人类一无所知。假如不是身边有真正的成人可以作比较,会很容易将此时期当作是人类的成年期。”
在生理方面,这两个时期却有着种种的分界线,比如孩子已经开始换牙,并长出了第二批牙齿。
第三个阶段是从12~18岁。此时期的变化之大可以使人想起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2~15岁,二是15~18岁。此时期内,生理上会出现很多变化,身体达到成熟状态,因为人过了18岁就已经发育完全了,不会再发生变化,仅仅是年龄会增长而已。
教育脱离了实际,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现在,教育所做的仅仅是认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如此而已。
神奇的创造期
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对人本身进行研究,并开始出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学阶段,而是0~6岁这个时期,也就是第一时期。
我们在新生儿的身上发现了自己隐蔽的天性。人为什么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婴儿期?
婴儿有一种创造力,刚一出生的时候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在出生一年之后他就能认识一切。新生儿没有记忆力和意志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和意志力都会产生。所以说,对于人类来说,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因此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存在的东西如何从没有到开始产生。
婴儿的心理与我们不同,他具有与我们不同的其他能力,比如他能获得很大的创造力。他不仅渐渐创造了语言,而且完成了发音器官的成长发育。他必须为智力等因素的发展做好身体上的准备,而这些伟大的工作却并不是他下意识去完成的。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想学什么就会自己去学习,但是孩子并不具备这种主动性,知识和意志都需要他们去创造。假如我们把成年人的心理称为意识心理,那么孩子的心理就是无意识心理。但是,这种无意识心理并不是低劣的,而是非常有智慧的。正是因为孩子具有这种无意识的智力,他才能取得惊人的发展。
孩子的智力正是从认识周围的环境开始的,那么孩子是如何吸收环境中的知识的呢?他通过我们所知的那些特性来吸收知识,这种特性就是强烈而特别的灵敏性。因为孩子具有这种灵敏性,所以周围的事物能引起他的兴趣和热情。孩子并不依靠主观思想,而是通过他的天赋来吸收环境中的知识。
这种印象不但深刻,而且能够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能够激起孩子强烈的热情,调动起他体内隐纤维的运动,这些纤维会为发出语言的声音而振动。
孩子的魔术”心灵
身为成人,我们的智力跟孩子的智力是不同的。我们一般会通过思考和记忆来获得知识,但是孩子却是直接融入环境,将知识直接吸收进他的心理生活。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好比是一个花瓶将水容纳其中,但花瓶和水不是一体的,而是分离的。婴儿就不是这样学习的,他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周围的印象不仅仅是进入到他的心理,而且会形成其心理,这些印象能够在孩子的身上体现,他通过吸收这些印象来创造自己的心理肌肉”,并作用于周围世界。对于他的这种心理,我们称之为吸收的心理”。
开始,我们并没有注意到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但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却会像夜晚的星辰一样突然闪现在大脑里。这时,我们才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意识到在不知不觉间这些知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思想。
这种理论看似荒诞,甚至被认为是虚构的,但其实这是事实,这就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他能够学会一切,却不认为自己在学习,又能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快乐和爱。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是一件大事情,要懂知识,形成成人的心理,就必须付出代价。代价便是,我们一旦变得有意识,再想学习每一点知识就只能付出很大的努力,再也不能在无意识中吸收知识了。
运动是孩子要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孩子所做的运动是任意选择的,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他的每种运动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时期。当他开始运动时,他有吸收力的心理就开始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吸收环境中一切可学习的知识。但是,当他开始运动的时候,他的心理就开始变得有意识了。
如果我们去观察一个3岁的孩子,就会看到他总是喜欢玩弄一些东西,这说明他在活动中完成其无意识心理吸收的东西,并渐渐形成意识。通过一些在他看来是游戏的外部经验,他审视着这些东西以及他无意识中吸收的印象。渐渐地,在这些活动中他具备了完整的意识,并不断完善自己。他似乎是直接接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指挥,并慢慢将这种神秘的力量变得具体化。他通过先游戏、后工作的经验方式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于经历不尽相同,孩子也会展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自从孩子开始他的人生,他就开始了神秘的工作,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够适应其生存环境和时代的能力。他慢慢地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他有了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一直到他6岁。
当我们对孩子最初的几年进行心理研究时,就会发现一个奇迹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成人相对于孩子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完成心理的形成。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随时随地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要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从而延长孩子具有吸收能力的时期。若是能做到这些,那该有多好!假如我们可以帮助人类在无意识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那该有多好!不管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宇宙万物本来就像是一个魔术般的奇迹,不是吗?
现在,我们是否能够理解为什么孩子发展的第一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了吧?在这个时期,孩子最需要智慧的引导,如果在这期间遇到任何障碍,都会影响其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所以,我们不该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弱小的生命,而应该重视孩子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非常神奇,但又非常脆弱,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用心去保护。所以说,我们需要着力于保护孩子的这种神奇的能力,而不是塑造孩子,更不是克服他的弱点。
当我们了解到,这种能力属于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并且只有通过孩子的活动和他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才能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心理确实异于成人。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方式来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孩子的经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是他形成能力的过程。
此时,教育的概念就发生了改变,教育的任务变成为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发展提供正确的帮助,教育不再是记忆词语或者背诵概念,不再是填鸭式的学习。这就是教育的新方向,教育旨在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形成,并帮助和强化孩子的多种能力。
心灵里隐藏着奥秘
一个刚降生的生命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而这只能在活的生命体中才能找到。这种本能将指导新生命如何活动、怎样适应环境和形成怎样的特性。动物的本能可以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但是孩子的本能却会深深地隐藏着,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因为孩子不会受到那种既定本能的支配,所以它有较广泛的发展空间。
新生儿和低等动物一样,都具有特殊的心理潜力。如果认为人的心理生活远远高出其他的生物,于是断定只有人没有心理发展的进程,那么这种观点是非常荒唐的。随着孩子心灵的发展,那种在心灵中存在的高深莫测的奥秘将会逐渐表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隐藏的奥秘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被发现。
因此,可以说,只有孩子才能揭示人类的自然进程。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样,孩子是娇嫩的,他的心灵需要得到保护,他需要置身于一种能保护自己的环境中,就好比大自然用某种神秘的东西将胚胎包裹起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