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呜呜,我也不想和你一起玩了。"突然听到女儿在玩具屋传出来的哭闹声,我们连忙走到玩具屋了解发生了什么。
今天是刚好放假,同事便带着她家的孩子来我家找我女儿一起玩,她们本来一起玩的好好的,可是突然同事的孩子因为我女儿不肯把玩具给她玩,她就推了一下我的孩子并且把玩具抢过去了。
女儿还说出了一件令我们都感到吃惊的事情:同事的孩子在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人愿意跟她一起玩,因为她总是动不动就会打人,大家都怕她了。我孩子和同事的孩子正好是一个班级,所以比较了解。其实同事对于这件事情并不清楚,我发现当我孩子说完这件事情之后,同事的孩子好像也很委屈,眼眶红红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宝贝:打不得,骂不得,只是宠着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没有进行制止;其实家长这样做会"害"了孩子。同事家的孩子她在家当同事没能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她也会这样打人,可是同事却没有当回事,因此养成了孩子动不动打人的坏习惯,当孩子动不动就"打人"的时候家长必须要引起重视,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会走向"敌意性攻击"!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随着其年龄的不断的增长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关于"敌意性攻击"在攻击性行为有两种类型:年幼的孩子更多的表现出工具性攻击;年长孩子则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它的主要的目的是:
伤害他人,当孩子使用了敌意性攻击并且看到他人身体或者是心理受到了伤害,他们则会感到满足,简单的来说: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攻击行为。
比如说:在幼儿园里面我们很常会听说一个小朋友去攻击另一个小朋友,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孩子哭,有可能是他认为自己此前被这个孩子给欺负了。
如果一岁的孩子喜欢"打人"此时家长可以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会走向"敌意攻击";但如果孩子长到三岁左右或者是三岁以上还会频繁"打人",此时家长则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据数据分析显示:
3岁时爱打架的孩子,在五岁的时候仍然会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强的孩子,等长到10岁~14岁时的时候打架、戏弄别人等行为的倾向性会更加的明显。
如果孩子长到了一定的年纪,家长不及时的去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会消失只会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社交生活。
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和有"敌意攻击性"行为的人玩耍,孩子也一样。如果孩子总是动不动的就"打人",那么其他的孩子一定不愿意跟他玩,就跟我同事的孩子一样,在学校里面没有人愿意和他玩,甚至孤立他,这样对于孩子的社交生活是非常的不利的,慢慢的也会让孩子形成孤僻等怪异的性格,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心理学家韦斯特曾经也对孩子的这个行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攻击性水平越高,在今后的犯罪可能性也就越大。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孩子,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以后绝大多数都与同事关系紧张。我们从中可以知道:
孩子的攻击性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它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但是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因此家长必须要足够的重视孩子的这种行为。
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减少"敌意攻击"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动不动就打人"的这个坏习惯的时候要首先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不了解情况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批评。
一般来说:3岁或者是3岁以上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带着明显意图:因为想要抢夺玩具或者是恶意的攻击他人。
家长在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之后:要告诉孩子: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糟糕的一种,并且采用暴力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使问题更加的糟糕。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习惯霸凌的孩子甚至犯罪的孩子,他们对于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是特别的差。
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那些被他们欺负的孩子很痛苦或者是他们对于那些孩子痛苦视而不见。这个情况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从小缺乏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其实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通过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有益的行为。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经常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比如说:帮助、分享、合作、安慰、互助等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都统称为"亲社会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给孩子成为"万人迷"进行铺垫。其实"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培养。
通过无数的验证: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训练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反应能力。比如说:让孩子扮演被欺负的小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很好地教会他们换位思考。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以身作则来着家庭的教育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对孩子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老话说过:家长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言传。就拿孩子攻击性行为这件事情来说,家长可以以身作则:
家长之间互敬互爱,不会因为为一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时,即使存在很大的歧义,也不要互相攻击、指责,更不要动手。
家长们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动手,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天生很强,所以孩子也会模仿家长动手打人的行为。
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合理宣泄情绪家长在对宝宝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选择一些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他们太过于压抑。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做一些运动排压或者是可以将情绪宣泄到那些无生命价值、安全无公害的物品上——棉被、沙袋等;此外家长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投入到感兴趣的游戏中,在游戏中淡化孩子的攻击性情绪。
孩子总是动不动就"打人"这件事,不可否认的确是很有可能会让孩子走向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家长们除了要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之外还需要言传身教正确引导以及多向孩子表达爱,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这也许会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最核心的本质。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注:(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