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肢体语言蕴含着远比说话更丰富的内容,读懂就能更了解他们


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不是很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通过孩子的眼神和动作来读懂他们的内心。

孩子的表达不仅限于语言上,而动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样家长的爱意也不一定只限于用语言来表达,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曾经提出过沟通的总效果等于7%语言+38%音调+55%面部表情”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非语言性的表达其实占了沟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还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孩子来说,非语言的沟通性更加重要,上一篇主要说的是家长如何通过非语言来与孩子进行沟通,这一篇我们就来说一说如何通过孩子的动作,来发现他们内心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并不能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往往解读的意思和孩子真实的想法并不相符,造成一些啼笑皆非的结果。虽然说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就肢体语言来说还是有一些普遍性的。



吸吮手指:希望被安慰

吸吮手指是孩子对母乳需求的眼神,和婴儿时期的抓握反射一样,是一种本能的动作。如果一个孩子已经过了喝奶的年龄还是经常咬手指或者吸吮手指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内心很不安,需要安慰。

这个时候要给孩子更多的安慰,而不是强硬的阻止他们的动作,这个时候父母的关爱和拥抱能让孩子转移注意力,拥有了安全感才不会做出安慰自己的吸吮手指的动作。

张开双臂:需要爱

拥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对于爱和安全感的渴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人际需求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因此孩子会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爱和拥抱的需求。

当他们看到喜欢的人或者亲人的时候,就会张开双臂扑到对方的怀里,以表示自己的欢迎和喜爱。

当孩子面临恐惧和委屈的时候,同样会做出张开双臂的动作,这是在寻找被爱和情感关怀的需求。因此当孩子张开双臂扑向家长的时候,家长就要及时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能够建立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把手藏在身后:不想和你亲近

对于陌生人孩子会本能的想到避开或者是保持距离,这个时候就会将原本拥抱的双手放到背后或者是立刻转身和侧身,当孩子出现对相处的人不满的时候,就会把身体向外一边缓缓移动,这个意思就是我不喜欢你”。

如果家长正在忙,孩子跑过来想要和你一起玩,如果家长这个时候和孩子讲道理,说自己正在忙,忙完了再玩,就会发现孩子会出现侧身或者转身的动作,其实就是想要表达自己被拒绝的难过。

躯干伸展:对权威的抗拒

对于婴儿来说伸展四肢的时候就是表达舒适,表示此刻他们很放松,比如在熟睡的时候,会将四肢完全伸展。

但是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四肢伸展就是抗拒的表现。比如家长和孩子说教之后,他们就会摊开四肢躺在床上,其实是在说我不想听你的话”。将四肢伸展就成为了一种无声的抗拒。

这个时候家长不管说什么,他们不仅听不进去而且会更叛逆,所以要先停止说教,等孩子抗拒的心态过去了之后再说。



晃腿:我的内心有想法

脚部动作也能透露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小孩子来说也一样,比如孩子的上半身好好的呆着,但是腿却不停的晃来晃去,就说明此刻他们的内心很兴奋。如果腿一直朝着门的方向,就说明他们此刻想出门玩。

谈话的过程中,就算孩子和家长平静的对视,脚却在一直不停的动,那也透露了他们内心活跃的状态,也许是急躁,也许是紧张,又或者是兴奋。

孩子的肢体语言蕴含着很多秘密,读懂了他们身体发出的信号,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当下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从而进行更好的交流。

将孩子眼神,肢体动作和表情连接起来,这些其实都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投射,很多时候家长觉得,教育就是要给孩子讲道理,但其实语言能够说到孩子心里去的比例是很小的。

家长内心的感受能够通过动作表情和肢体给孩子更加深层的传递,孩子是能够感觉出来的。当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听他们说话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觉察他们的动作和表情,语言可以是谎言,而眼神和动作是骗不了人的。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连接除了语言之外,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沟通方式的一部分,孩子的感应能力比大人要敏感得多,如果家长平时能多抱抱孩子,用眼神传递鼓励,微笑的看着他们,孩子就会被爱滋养,一个被爱包围长大的人才会懂得对他人善良,知道如何去爱。

正版父母心理学父母沟通孩子动作 了解孩子微动作 家庭教育 ¥56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