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从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看其心智化的发展

心智化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来自于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它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现,表现在一个人的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总体能力的检验。心智化的能力发展越高,各方面的表现越强。

小学阶段儿童逐渐由家庭关系延伸到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发展就是同伴关系,小学阶段与同伴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青春期之后的关系的建立。

儿童生活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中,他与他人的关系构成了心理生存的基本前提。儿童自生命之初就需要成人不仅满足其生理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其心理需求。

--海因兹.科胡特

相处第一阶段。

孩子生气的可用价值

沙盘室里的孩子互动性是很多的,他们通过语言和语言之外的沙具进行各种交流,在互动中就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关系模式。有的积极,有的退缩,有的丰富,有的匮乏,在关系模式中体现或机智,或呆板,或热情,或不知所措。

A小朋友和B小朋友,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他们都是四年级,一起共同学习的时间一年多快两年了。

在开始的关系中,就是互相认识。A小朋友善于表达,总是把相处中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B小朋友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相处了几个月之后就比较熟悉了,内向的B小朋友就显露出调皮的本性,比如说他会在A小朋友的沙盘内放入A小朋友不喜欢的沙具,A小朋友把沙具拿出去,B小朋友把沙具再拿回来。由此两个人多次产生了矛盾。沙盘室里,两个小朋友不是A小朋友生气了,就是B小朋友生气了。

最开始他们都是默默地生气,很多时候也看不出来。

可见我们都没有教过孩子生气了怎么办。生气了,要么很情绪化的表达,哭闹,要么就是压抑,憋在心里暗暗生气。等到这个情绪自己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像冲出闸门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

边玉芳老师在《读懂孩子》中就特别提示: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经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不可替代,缺少朋友比成绩差更严重。”

很多妈妈对于孩子生气这件事的处理方式都是迅速的让孩子离开,之后不了了之,孩子们学会的也是不了了之,并不知道生气之后有哪些应对的方式。就是本能的生气,生气后可能暂时不和这个小朋友玩儿了,或者是以后也不和这个小朋友玩了。

A小朋友和B小朋友接下去由默默的生气到公开的生气。因为A小朋友有一天在沙盘室内打了B小朋友两下,被沙盘老师看到了。A小朋友对这件事据理力争,说得头头是道。B小朋友不善于言辞,并没有把自己的理由说得很充分。

沙盘室是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允许每个孩子真实的去呈现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不会去评判。

两个小朋友公开的生气,说明他们的矛盾已经升级了,由言语攻击已经升级到有肢体动作了。

沙盘老师把小朋友们都叫在一起,问大家A小朋友和B小朋友发生了矛盾,现在我们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A小朋友和B小朋友都表达了自己的委屈,A小朋友说我不喜欢在摆沙盘的时候有人捣乱,B小朋友说我不是捣乱,我是真的想放那个沙具。之后沙盘老师又让他们互相向对方表达想法,如果遇到了两个人想法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他们思考了一下,说那就商量一下,看谁的理由更多。在相互表达想法的过程中,他们都会有新的发现,就是原来对方是那样想的,而对方那样想自己是不知道的,通过这样的表达,他们就了解了彼此在矛盾中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既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也了解了小伙伴是怎么想的?

到这个阶段他们生的那些气已经处理了大半,而且他们对于生气这件事情本身有了新的体验,再遇见这样的事情,他们就知道怎么自己去处理了。

之后我们还问了其他的小朋友,他们为什么没有和A小朋友与B小朋友发生矛盾,他们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其他的小朋友说,如果别人放了他们不喜欢的沙具,他们可能会想办法把那个沙具围起来,或者说自己把那个沙具放在河里了,那个沙具已经消失了,或者自己再去摆一个沙盘。

这样处理之后,A.小朋友和B小朋友对于相处有了新的认识。负性情绪没有了,对于彼此的友谊更珍惜了,A小朋友和B小朋友的友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孩子在小学阶段对友谊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小伙伴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提供社会技能、交往经验,以及通过合作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进行各种情绪的体验。

所以孩子遇到的每一次难题都是他们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去面对难题,难题解多了就得心应手了。

相处第二阶段。

认识友谊

当孩子经过第一阶段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摩擦后的情绪的时候,就可以顺利的进入与小朋友交往的第二阶段,就是对友谊的认识。小学阶段低年级孩子对于友谊的认识是只要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就能成为好朋友,而进入高年级对友谊的认识是两个人成为好朋友的基础是能够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A小朋友和B小朋友当他们踏上共同的友谊的小船,在乘风破浪的时候,他们由低年级相互之间只是做一些事情过渡到中年级(三、四年级)的相互之间更多的理解。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之间仍然会有一些摩擦,只是他们摩擦之后,自己已经能够处理了,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了。

有一天在沙盘室B小朋友有没有帮助A小朋友收拾沙盘就出来了,A小朋友很不高兴。沙盘老师说A小朋友很需要你的帮忙,你愿意去帮助他吗?B小朋友回到沙盘室去帮助A小朋友收拾沙盘。之后沙盘老师把他们叫过来要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自己先做了分析。A小朋友说我想让B小朋友帮助我,我跟他表达他就可以帮助我了,可是我却在那里生气。B小朋友说我不知道他一个人收拾沙盘会那么不高兴。然后两个人笑嘻嘻地拉着手说我们还是好朋友。

当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问题的时候,他不但收获了友谊,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有了处理问题的经验,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需要用情绪表达自己的无助了。

通常孩子跟小伙伴之间有了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就会有很大的情绪,会哭着找老师,找爸爸妈妈。

孩子从小就会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情绪恰到好处,懂得建立真挚的友谊,这就是心智化能力的积极的表现。

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七岁之前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只是通过游戏形成同伴关系,朋友的概念往往是与物质和邻近性有联系。

他们或是因为交换了玩具而暂时记住了对方,或者因为是邻居经常见面或在小区里遇到,所以是同伴。

第二个阶段是九岁之前

这个时期儿童的友谊往往和愿望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如果对方顺从自己,那么就是朋友。

比如A小朋友和B小朋友,他们就是在这个阶段认识的,当对方符合自己的需要和要求的时候就能玩在一起,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和要求,那么就开始产生矛盾了。

第三个阶段是12岁之前

这个阶段的儿童友谊,虽然还是以功利性为目的,但是儿童对友谊已经明白了交互性的原则,明白只有相互的帮助才能使友谊维持下去。

就像A小朋友和B小朋友他们通过磨合会逐渐的了解对方的想法,在他们的友谊中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愿望,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愿望。

心智化的能力就是儿童通过与小伙伴的游戏、交流等方式学会了角色采择技能,角色采择技能就是通过别人的想法来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心智化能力。

心智化能力越高,儿童越受同伴欢迎,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友谊意味着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圆的周围是有支撑点的,这个支撑点越多,意味着支持越多,支持越多,中心的自我越有安全感。所以友谊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是心智化的体现,还是安全感的建立。

友谊的质量会影响儿童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小学生的友谊里面,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很强的自我价值感。研究表明,这些重要的心智化能力将会影响儿童在成年后的很多优势。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读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