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孩子怒吼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把他当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个体来对待呐?是一个同龄人,还是一个孩子?当你对他怒吼的时候是在用一种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呐?当你对孩子怒吼的时候,是想到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呐?
现在职场妈妈越来越多,每天上班连轴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理性告诉我们,孩子还小,需要陪伴,每天可以一起玩耍互动的时间本就已经很少了,可是我们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一个小小的碰撞,就会导致气球瞬间爆炸。

孩子拉着你想和你一起玩积木,你却心不在焉的是不是看两眼手机,孩子觉得关注度没有达到满足,就会动动小脑袋,使出一些足已能够刺激到你的办法,把你摆好的积木弄坏,乱扔玩具,到处乱跑甚至对你大打出手”,你生气了,放下手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了,他胜利了。我们开始展开疯狂进攻,就为了把失去的领土再夺回来,音调升八度:你不能怎么怎么样…你总是这么不听话…你越来越让人讨厌了…你过来把他弄好,你道歉……”

这种感觉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本来考试考出了自己满意的成绩刚要开心一下,但是身边的人却对他说是这次题太简单了,是你运气好,是你蒙的准,比你考的好的人多去了,你最好也就只能考这样了…

孩子愣住了,被这回马枪打的措手不及,这个时候你却还在乘胜追击,愣着干什么,快来收拾…怎么说你不对吗…犯了错还不承认…你这样我再不和你玩了…再也不喜欢你了…怎么说你都不听…没有一点记性…”
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防线多半开始坍塌了,会用他们已经从你身上学到的解决方式来做最后的突围我就是不听话…我就要搞破坏…不玩就不玩…不爱就不爱…生病就生病…”或者继续大规模的暴力行为,有一些内敛的孩子会开始哭泣了…

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看似是孩子做了错事,我们是真理的一方,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孩子,或者是你早就预料到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结局,拖延着不去挽救他,为的就是达到你心里的预期,证明你是对的,把这种优越感凌驾在孩子的心理之上,希望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吗?爱是无私的奉献,是给予,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行动之前,把我们的需要变成行动,结果会大不一样。
父母不是孩子的管教者,而是孩子的协助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及时掌握他的需求,并恰当的提供协助,我们要去引导,就算孩子真的犯错,不要对孩子就行责备,要具体指出错误本身,单单责备孩子是推卸责任的行为,孩子以后也只会学会逃避,我们就是孩子成长中的灯塔,给予他的是没有设限的爱,让他学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体系。

一个每天只能和爸爸妈妈见面几个小时的孩子,他们只想被关注,不太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恐怕和在家等待主人一天的小狗,见到你回到家是一样的感受,动物的寿命也许很短,你的十年,它的一生。孩子大脑的发展关键期也不过如此,在六岁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大脑体积已经达到了他一生中最大值的95%,负责运动功能的大脑顶叶(parietal lobe) 相对较早发育成熟,而负责语言、执行功能的颞叶、额叶,相对较晚发育成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时光匆匆,当成为父母之后对这个体会更深,看着一件比一件小的衣服,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一段一段的视频,孩子带给我们的欢笑是这一生中最绚丽的彩虹,让我们忆起了过去,看到了现在,认清了自己,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改掉拖延,逃避的坏习惯吧,想到不要只是动嘴,你想得到的也不是一个一样会动嘴的孩子,如果为了让他好好吃饭,就想好好吃饭的办法,如果想让他安静,就想安静的办法,如果不想他光着脚不穿裤子现在地上,就先去抱起他,在用他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给他,也可以把他给你带来的困惑告诉他,你们一起来想解决的办法。
成长的路有很多条,没有最好的一条,但也请不要选择最不好得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