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ime-out教育已过时,网传专家提出新方法,网友:熊孩子有救了
要说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有点熊,孩子犯错你生气时又不能打不能骂,父母为了正确教育孩子可真是煞费苦心。

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1岁萌娃,主动面壁思过引起热议,这个家庭采用了Time-out的方法教育孩子,这种方法最初在美国是用于某些球类运动的暂停时间,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调整状态面对接下来的比赛。
在育儿领域,美国家长用这个方法将犯了错的孩子隔离开,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行为,同时远离刺激源,让孩子安静下来。在中国,我们也叫他平静中断法。在思过的时间里,没有人会和他对话,也没有伙伴和他玩耍,在这段时间里他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

可是当方法被广泛使用后,弊端出现了,许多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犯错了,久而久之还对这种方法免疫了,就算面壁思过他也能自娱自乐,这是怎么回事?
为此,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花了8年时间研究了1400个正在使用Time-out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在3-10岁,父母都希望通过Time-out能够对自家的熊孩子起到作用,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但没想到有两个类型的家庭使用这个方法失败率极高,往往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一种父母在Time-out时间里,还伴随着对孩子的体罚。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使用体罚,例如让孩子到小黑屋里扎马步,严重的还会打骂孩子,家长采用了这类羞辱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使Time-out失去效果,还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更加内敛,甚至有暴力行为。
第二种父母虽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保持理性,但负能量满身。有些家长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在生活中总是很紧张焦虑,在孩子犯错时这种紧张焦虑会被放大,孩子们总是能敏感察觉到这一点,所以当这样的家庭在采用Time-out的时候,孩子也会很紧张或是有些抑郁,严重的还会激发孩子的攻击行为。
所以采用Time-out育儿,以下四点特征需要格外注意。
1、孩子在结束前就开始不耐烦,不断询问时间;
2、不再顺从家长,开始抗拒Time-out;
3、使用Time-out后,孩子不知悔改,甚至有些过激行为;
4、孩子犯错后家长无计可施只能Time-out;
总而言之,若是孩子开始免疫Time-out,不再害怕进入Time-out时间,或是身为家长的你已经开始依赖Time-out,试图只用Time-out改变孩子时,就应该改变教育方法了。
针对这类家庭,育儿专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Time-in,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家长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那么究竟什么是Time-in呢?Time-in与Time-out对应,简单来说,Time-in就是在孩子犯错或是情绪失控的时候用惩罚代替安抚,父母与孩子保持亲密与平静,用安慰性的语言引导孩子表达内心感受,不同于Time-in的惩罚,Time-out要求家长通过安慰化解孩子的戾气。
从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Time-in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所以如何正确使用Time-in称为家长最大的困扰。
想要成功运用Time-in需要从下面3步入手。

1、 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通过陪伴让他安静下来。
许多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安静下来,哭闹是最常见的行为,当孩子开始做出诸如此类的无理取闹行为时,家长不应该与他僵持,或是责骂孩子,应该将孩子带到另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远离刚才的"案发地点"。
来到新空间时,父母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自己也在一边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冷静下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通过温和的语言婉转一些告诉孩子他不该如此哭闹。
例如当孩子在父母忙工作的时候,要家长陪他玩游戏,但家长此时时间很紧,答应孩子事后陪他。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妈妈陪你玩游戏,可是妈妈正在忙其他事情,已经告诉你等妈妈一会了,忙完以后肯定会陪你的"

2、第一时间用拥抱向孩子传递爱的信号。
当孩子平静下来就可以思考自己刚才的行为确实存在不妥之处,这个时候孩子的愧疚和懊恼将会达到顶峰,家长需要在第一时间给孩子一个拥抱,向孩子传递尽管他犯错了还是父母的宝贝的信号,爸爸妈妈会一直爱着他,这样他的情绪才会真正平复下来,同时也保护了孩子脆弱不安的心灵。
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理亏的时候,就会慢慢打开心扉和家长诉说内心的想法。

3、 复盘事件经过,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
这是Time-in中最重要的过程,这个时候是让孩子明白下次出现类似状况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然靠着孩子的小脑袋,恐怕想破了也不知道下次怎么做。
比如:妈妈看到你这么难过真的很心疼(向孩子传递爱),可是妈妈刚才真的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没有办法马上陪你玩(让孩子明白哭闹也不能解决问题),妈妈能理解你希望妈妈陪你玩游戏的心情(表示理解),但是宝贝,下一次妈妈在忙的时候你可以帮妈妈加油(下次如何正确处理类似情况),妈妈忙完就可以来陪你了,好吗?这个时候孩子基本上都会安静下来且已经理解父母了。
如果经过这一系列的安抚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的话,就要采取另外的手段了。
其实单纯使用Time-in对家长的要求会更高,它要求家长自己本身的情绪管理要到位,且观察力足够敏锐,对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有部分育儿专家也建议Time-out和Time-in能够配合使用,在家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一定要先使用Time-out将孩子隔离开,对双方都能够起到安抚的作用,但若是家长能够很好的情绪管理或是孩子真的很崩溃,一定要使用Time-in,家长自身视情况而定即可,毕竟自家的娃还是自己最熟悉。
有了这么多育儿方法,你家的熊孩子终于"有救"了,下次孩子犯熊的时候,记得用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