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孩子的童年时期
爸爸妈妈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三观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那么在孩子长大之后
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扭曲的人
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影响自己的一生
一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字经》作为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书,也曾说,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所谓家庭教育,百科上面给出的解释为:是现代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项终身的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和引导的作用。如果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爸爸妈妈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在孩子长大之后,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扭曲的人,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影响自己的一生。
二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伊索寓言》里,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偷因为屡次入室盗窃贵重物品并伤人,最终被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小偷的母亲哭天抢地的来送他,小偷向法警提出最后的愿望,让妈妈近身跟她说几句话,法警同意了。听到儿子还有话要跟自己说,小偷的母亲赶紧附耳过去听,这时,小偷却一口咬住了母亲的耳朵死死不放,最后生生的把耳朵咬掉了。母亲十分惊恐不解,小偷崩溃大喊:如果我小时候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你就打我骂我,告诉我不能这样做,而不是鼓励我,我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吗!都是你的错,我恨你!”

小偷为什么会这么恨他的母亲?因为小偷长大到最后明白了偷东西是不可以的,是违法的,自己需要为此而付出代价。但是小时候,在母亲那里,他偷东西收获的却是妈妈的鼓励,这种鼓励让他产生了偷东西是做了正确的事的错觉,偷东西会获得妈妈的表扬,为了获得妈妈的表扬,就又会进行下一次的盗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小偷本性难改。正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让小偷一偷再偷,从偷针到偷金,最终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自食恶果。

所谓言传身教”,我们中国人,历来信奉人性本善”的说法,我们相信,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天真善良的,之所以长大后变成了形形色色不同的性格、拥有不同人生的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同父母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因为在成长中,孩子们总是会不自觉得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在家庭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孩子最终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三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在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他曾经跟大家讲述过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三对年轻人,在同一天结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祷:万能的上帝呀,请赐给我们一个孩子,也赐给他聪明、勇敢、爱心和健康。”
第二年,如他们在上帝面前所祈祷的,每一个家庭都生下了一个小宝宝,大家都非常开心。

二十年后,这三对夫妇又来到了教堂,向上帝祈祷。
第一对说:上帝啊,您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我们的孩子现在完全成了一个暴戾的人。”
第二对说:上帝啊,求您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自私、贪婪,又一无所长,我们不知道他以后靠什么生活。”
最后一对夫妇说:上帝啊,感谢您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孩子,他热情,聪明,又有爱心,他带给了我们好多快乐!”

三对夫妇话音刚落,教堂的穹顶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个声音从光中传出: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应你们的要求,把三个可爱的孩子交给你们,他们都一样聪明可爱,这是在他们出生时你们都看到的。我送到你们身边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罢了,他们每个人的潜能都足以使他们成为社会的骄傲。但是后来呢,你们之中的人,有的悉心去培养,有的却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简单地对待孩子,以致孩子越来越愚钝,甚至走向歧途。我的子民啊,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上帝叹了口气,接着说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你们中间,那些悉心照料和培育孩子的,并不全是富有的,有权势的,有的甚至屡遭厄运,但他们的信心和耐心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有的尽管富有,但却早早地在教育上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四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卢梭
同样的种子,长出不同的结果,这就因为家长教育的不同而导致的。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仿佛是农民与麦子,科学培育、悉心照顾才会长出颗粒饱满的麦子;不管不问、不懂方法只会使麦子枯萎,有的即使长大,也会变得参差不齐,最终被淘汰。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早期三观、性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未来人格形成的关键。
要想孩子长成自信、乐观、阳光、坚韧、勇敢、自律的性格,在家庭教育方面,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忽视这几个原则!

1.平等原则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和相处,不仅是互爱的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保持着平等的态度,不卑不亢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反之如果一直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指挥、命令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非常压抑和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父母就会变得不愿意跟他们交流,压抑自己的感情,从而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鸿沟也越来越大。

2. 交流原则
爸爸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保持交流沟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小道在前面的文章里面也说过,孩子想要跟爸爸妈妈交流,渴望爸爸妈妈的注意和陪伴,这是一种天性。而与孩子交流,也是能够了解孩子想法,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引导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要忽视和孩子的交流哦。

3.信任原则
爸爸妈妈对孩子一定要信任,不要觉得孩子还小,说的话是自己胡言乱语或者撒娇打泼,是不用相信的。
小道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四岁的女孩和妈妈独自在家,妈妈洗澡的时候,意外的煤气中毒了,女儿发现了妈妈倒在地上,非常惊恐,然后给爸爸打电话,爸爸却以为女儿因为自己在加班没回家跟自己闹着玩,安慰了一番后,爸爸挂断了女儿的电话。女儿着急得大哭,又跟自己幼儿园的老师打了电话,最终老师觉得小朋友哭的很厉害可能真的出事了,报了警,最终因为发现及时,孩子妈妈救回了一命。
这件事中,如果不是老师选择信任孩子,那么这位妈妈肯定救不回来,甚至孩子也会有危险。所以,对于孩子,爸爸妈妈一定要有信任感。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4.自由原则
很多爸爸妈妈把孩子管得很严,什么都想要约束他们,以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却是往往吃力不讨好,严重的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什么都想跟父母唱反调,甚至到最后引发了的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悲剧。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孩子可以自由生长,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更好的成长环境。
无论你是一名新手妈妈还是二孩宝妈,孩子成长过程遇到的心理、疾病、健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幸福妈妈道,全方位解答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我们,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