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慢热的孩子最长情 慢热的人最长情

慢热的人最长情

慢热的人最长情

想写这个题目,是因为上周上课时的一个情景触动了我。

被父母认为十分害羞被动的doudou小朋友在下课后主动跑来与我拥抱。

在这之前,你若叫他的名字,他一定是会躲在妈妈身后的。

慢热的人最长情

然而,令我惊讶的并不是他这个行为本身,而是他首先选择了我拥抱告别。

因为我只是那堂课的助教。小朋友天然地知道谁才是一堂课的权威”—主教,他们也会更乐意与 厉害”的人物去套近乎。这就好比,不用你告诉孩子,孩子就知道一个家庭中谁说话最有分量。所以当他有什么需求时,他也会向同意他并且能做决定的人寻求帮助。

话说回来,我想,doudou一定是记得我曾经也作为主教给他上过课,他觉得与我更熟悉。所以才有了课上向我投来目光关注,课下与我拥抱。而外向的孩子呢?他们更容易与新的老师混熟,甚至有了新欢忘掉旧爱。

现在想来,难怪上课中,其他孩子的焦点都放在主教身上,也只有像doudou这样的小朋友仍会与我这个熟悉的助教有更多的眼神交流。

生活中,父母总希望我们的孩子更外向些,就连我的爸爸在我小时候也会因为我不喊人跟别人说:我这姑娘有点内向,不太合群。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话,我希望自己能在某些方面显现出一些外向的特质:比如交很多外向型的好朋友,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组织活动等等。

可这些事情好像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成年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被误以为外向的内向型人。

每当工作要提升至管理岗位时,我就很烦躁,因为害怕卷入人”的工作中,我更喜欢专注于事情本身;

每当一群人在热火朝天做事时,我就感觉自己像局外人,相比于一个大团体,我更喜欢两三个人组成的小团体;

每当需要高调宣传什么事情时,我就想低调点,并不想引来过多关注;

每天我都需要逃离社交的时间,一个人独处......

相比那些外显的网红们,我更能被那些偏内向气质的人所吸引。因为我发现那些内敛慢热的人身上有着独特的力量。他们除了社交,还会有其他方式使自己进步。

苏珊·凯恩在TED发表题为《内向性格的力量》的演讲:历史上很多杰出的领袖都是内向的人,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他们都把自己描述成内向的,说话温柔的人,但他们依然站在聚光灯下,成为真正的掌舵者。事实上,那些擅长变换思维、提出想法的人,有着极为显著的偏内向痕迹,而独处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对于一些人来说,独处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几个世纪以来,伟大的先哲独身去大自然中独处思索,才有了深刻的顿悟,然后带回到社会中,向世人传播。古人将独处作为内省的重要方式,只是到现在,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们遗忘它。

当父母遇到小孩不与其他小朋友玩时,也会莫名担心孩子是不是太内向?其实,大多数情况是我们误解了孩子的社交发展规律,并不是孩子性格的原因。

只要照料者与小孩充分互动,到3岁左右,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与对象,孩子就会开始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会去玩,内向的孩子也会去玩。只是两种类型的孩子展现出来的方式会有些不同。

外向的孩子会从大量社交活动中获得能量,而内向者却觉得在熟悉舒缓的环境中更有活力。

外向的孩子可以同时交很多朋友,但内向的孩子会与自己喜欢的朋友深交”。

外向的孩子喜欢表达,而内向的孩子更喜欢倾听与观察。

外向的孩子不喜静”,内向的孩子能动能静”。

现在大家对比了后,有没有发现每种性格都是有它的优势的?

我碰到很多家长,只要发现孩子不主动,花很长时间观察,就会给自己的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其实这些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他也许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必在自己所想的和他人所想的之间挣扎。

更何况,很多人其实既外向又内向,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