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天气特别好,一群孩子在小区的游乐场玩。
孩子们都异常活跃,挖沙子,荡秋千,拍皮球,叽叽喳喳,有时候还相互调皮打斗,唯有6岁的康康,独自坐在角落,眼底既有渴望的深情,又流露一丝怯意。奶奶在边上不停鼓励孩子去和伙伴们玩,康康沉默地摇摇头,紧紧挨着奶奶。
奶奶告诉几个邻居说:这孩子,就是这样,天天打不起精神,看着总是不高兴的样子,其实也没有啥事啊!”
你一定也见过这样的孩子,落寞不合群,总是无法融入到集体中。
我们以为这是孩子情绪低落,兴致不高,其实这可能是表象。隐藏在背后的真相,才是问题的症结。

01 小心你的孩子是低自尊
萨提亚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到,人是有自尊的,自尊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感觉,也是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它由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每个人都由有自尊,自尊的高低,就像装在瓶中的水。有人的水是满的,有人则是半瓶,还有人是空的。
自尊值对应的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我们看回康康的故事:
康康的父母是再婚家庭,康康是妈妈和前夫所生,跟着妈妈来到后爸这里的。后爸人也不错,只是对待康康总少了几分亲热和上心。尤其是弟弟出生后,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小弟弟身上,康康一下子被彻底冷落了。
奶奶不是亲奶奶,对康康更是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为了防止康康在家调皮,影响小弟弟睡觉,奶奶经常带着他出来和其他孩子玩耍。
但康康个性内敛,加上心底缺失来自父母的疼爱,他显得小心翼翼,很难和其他孩子一样玩得开心。
孩子的自尊,来源于父母的关爱和认可。父母喜爱孩子,尊重孩子,赞美孩子,孩子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价值。
看似康康情绪低落,其实是低自尊。

02 孩子的自尊来于家庭
人从婴儿开始长大,婴儿出生后,是没有自我价值的标准的。但是,通过父母家人和婴儿发生接触后,婴儿开始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和反馈,从而慢慢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当婴儿长到五岁时,孩子的自尊会通过家庭建立起来。步入学校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又会对孩子的自尊形成影响,但是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个自信的孩子可以面对很多打击和挫折,而不够自信的孩子,即便很出色,很努力,也会依然怀疑自己,一旦有挫折,他很容易被打倒。
父母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每个表情,都会给孩子传达一种信息,都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对待孩子粗暴简单,无形中,将孩子的自我价值贬低到尘埃里。
看个简单的例子。
7岁的女儿从学校的午饭水果中,省了两个小番茄,装在口袋里带回家给妈妈吃。
一种情况是,妈妈感动极了,拥抱女儿,感激她是个贴心的好孩子,幸福地吃下小番茄。这让女儿得到了积极正面的肯定,更坚定了她对妈妈的爱。
另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妈妈看都不看孩子一眼,直接拒绝吃,还说道:哎呀,你看看,番茄放在口袋里多脏啊,下次不要这样做了,我不会吃的。”
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不被在乎的失落感。她省着不吃,心心念带回来给妈妈吃的东西,竟然被妈妈嫌弃和厌恶了。她的自尊和自信,在这一刻都会被严重打击。
以下是付费内容

03 你在家里,该如何帮孩子建立价值观呢?
自我价值的培养,需要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因为每位家长首先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夫妻之间不要吵架,不要冷战,夫妻相爱,夫妻还要一起爱孩子。在这样的家里,要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欣赏,彼此认可,不吝啬对他人表扬和传达爱意的氛围。哪怕有人犯错,也要温和地告诉她,可以从错误中学到有用的经验,不必为偶尔的错误,惊慌失措,担心害怕。
这种氛围如何被感知到呢?
有个很简单的方法。
家人之间可以通过寻求帮助来检验是不是有这样的环境。
比如,妈妈在做饭,她需要一个鸡蛋,她是用欢快的口气,轻松的表情来跟家人求助呢?还是沉重的,急躁的态度来开口呢?妈妈可以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开口的,然后也可以听听家人的意见。
毕竟有些时候,当你的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时,自己却浑然没有意识到,脸色已经很难看了。
通过家人的反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状态好不好,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情,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不必要的紧张感。
一个家里没有紧张感,孩子才能无忧无虑的长大。
与之相反,问题不断,指责不断的家庭里,孩子的行为会被各种规矩制约,一旦一点儿事没有做好,孩子就会遭受指责谩骂和惩罚。这样的孩子,极可能变得自暴自弃,最后成为一个有危害性的人。这对孩子还说,也是不公平的,他的自我价值感低,不自信,且敏感易怒,本身具备的很多潜力也无法挥发出来,一生的成就也因此被限制住了。
所以说,当我们知道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低,会导致自尊低,且自尊低看起来如同情绪低落一般,极具隐蔽性,不容易察觉,我们就更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重视孩子成长过程的心路历程,重视为人父母者的每个表情和动作,每句话,从而才不至于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价值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