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一根筋?不是他笨,“功能固着”引发想象力贫瘠,四招治愈

同事给我分享了他六岁儿子的一件趣事。周末她带儿子去乡下,儿子和他奶奶去地里拔葱,不久,孩子嫌无聊想回去,因为田地和家离得不远,并且没有任何车辆会从那里经过,所以奶奶让孩子独自返回。

孩子往回走的途中,天下起了雨,回到家头发被淋湿了。同事问儿子:你手上不是有个塑料袋吗?为什么不用它把雨遮住。”没想到儿子惊讶地望着自己说:妈妈,你好搞笑,袋子是用来装东西的,怎么可以遮雨呢?伞才是用来遮雨的,你好笨呀!”听着儿子说自己笨,同事怀疑难道真是自己太笨,所以才生了这么笨的儿子?

在同事儿子眼里,能遮雨的东西是伞,但他想不到,伞之所以能遮雨是因为它可以把身体和雨隔离开,并且不会渗水,那么塑料袋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

用塑料袋遮雨,大人很容易想到,但对孩子来说不容易,如果孩子想不到也并不能说明孩子笨,只能说明孩子的认知存在偏差,孩子陷入了功能固着”。

01、孩子的功能固着”现象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纠正?

功能固着”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百度这样解释: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

同事的儿子认为塑料袋只能装东西,而不能挡雨,就是他出现了功能固着”现象。

小孩子在生活中受认知能力、思维习惯等原因的束缚,很容易出现功能固着”现象。

比如,在孩子眼里,吹风机是用来吹头发的,他们想不到它还能吹湿衣服、湿毛巾;书包是用来装书的,想不到它还能装别的东西;凳子是用来坐的,因此,即使摸不到阳台上的东西,也想不到用旁边的凳子助力。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做数学加减法,他很难抽象思维,于是阿姨让他把积木拿过去,借助积木形象感知多了多少,少了多少,结果孩子感到很神奇,积木原来不光可以玩,还能用来做数学题。

有些家长会想,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自然就知道有的事物具有许多功能,何必大惊小怪,引导孩子刻意发现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刻意发现事物不同功能的本领,而是引导孩子从小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当一个孩子能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功能,遇到难题时思维活跃,不断寻找方法,那他会将这种能力迁移,在日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不是一根筋,而是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办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不会钻进死胡同,而是多个角度看问题。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孩子,点子很多,我们称他们为机灵鬼”,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在面对难题、困难时往往不是灰心丧气,而是想着寻找解决办法。所以,帮助孩子减少功能固着”现象,是在帮孩子发散思维,提升想象力,给他们面对逆境却能灵活想办法的智慧。

02、无视孩子功能固着”现象,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想象力匮乏

想象指人脑对已经储存在大脑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功能固着”型的孩子,认为万物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无法改变,因此,他就不会主动对大脑里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

想象力匮乏的孩子,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因循守旧,探索能力差,他们长大后,大多缺乏活力。

惰性思维

惰性思维”指个人主观依赖性很严重,缺少积极主动的主观思维能力,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一位小朋友在做数学作业时需要画线,但发现尺子丢在学校里了,于是,他告诉妈妈明天去学校补。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儿子自己想办法,没想到话刚说完,儿子说:我不想,老师说了用尺子画线。”

这位小朋友明显有思维惰性”,这种惰性源于他认定能帮助画线的只有尺子,想不到家里随处可见的平直的物体都有这种功能。功能固着”使他懒于思考。

所以,家长面对孩子功能固着”现象,要帮助孩子发散思维,灵活处理问题。

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美国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这样定义固定型思维”: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功能固着”型的孩子,遇到难题时只能想到普遍的解决办法,比如周一时,妈妈给自己洗了的书包没干,那怎样把书带去学校呢?他们可能会想再有一个书包就好了,然而并没有,于是孩子干巴巴地着急,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而难受。孩子没有想到,家里的袋子照样可以有装书的功能。

所以,常常陷入功能固着”的孩子,会为自己没有解决问题而难受,感到自己没用。孩子长时间被这种负面情绪包围,他会变得不自信,也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提高,久而久之成为固定型思维”的孩子。

0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修正功能固着”现象,提高孩子思维灵活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功能固着”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孩子身上长期出现的功能固着”现象,不仅使孩子思维单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那么,家长该如何修正孩子的功能固着”现象,提高孩子的思维灵活度呢?做好以下四步,孩子会慢慢改变功能固着”现象,提高自己的思维灵活度。

1、通过对比法,带领孩子认识事物的本质

孩子之所以认定某一物只能干某一件事,是因为家长只告诉孩子这件东西的普世价值,比如伞用来遮雨,吹风机用来吹头发,却没有告诉孩子,他们起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如伞之所以遮雨,因为它有隔离作用,而吹风机能吹头发是因为头发是湿的,吹风机能散发热量。

父母可以通过对比法,带领孩子认识事物的本质。

对比法法即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

案例:父母首先拿出雨伞和雨衣,然后告诉孩子这两样东西可以遮雨,再让孩子观察他们能遮雨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想孩子的答案是:它们俩可以隔离雨水。

父母再引导孩子,它们俩可以隔离雨水,同时不会被水浸湿,所以它们可以在下雨天用。紧接着,父母设疑,启发孩子寻找身边的哪些物体可以在没有雨衣和雨伞的时候替代它们俩。

参考答案:塑料袋、木板等。

生活中,父母在教给孩子认识某一物体的特定作用时,可以先找出具有相同作用的两个物体,再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通过对比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再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具有和它们相同的作用,以此发散孩子思维。

2、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扩散出问题答案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思维训练包括结构扩散、用途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

结构扩散:让孩子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作为扩散点,让后利用这种结构,设想出包含它的各种东西。

案例: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家里鸡蛋的结构,告诉孩子鸡蛋是壳体结构”的东西,壳体结构指物体的外力作用在结构的表面上,比如头盔、汽车等,然后让孩子自己设想类似壳体结构”的东西。

用途扩散:让孩子以某件事物的用途为扩散点,然后充分想象它的可能用途。

案例: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充分想象毛巾除了可以用来擦脸,还能用来做什么?孩子想象完毕后,家长给孩子进行补充,如还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用来隔离温度较高的物体。再比如,家长让孩子充分想象空饮料瓶可以用来做什么?如可以剪裁后当花瓶,可以储藏五谷,可以养鱼等。

用途扩散是减少孩子功能固着”最直接的方式。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一件物体可以发挥许许多多的作用,而并不是它所赋予的特定某一价值。

方法扩散: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思考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制造某种事物的方法。

案例:如给孩子提出问题:家里突然停电了,急需要找到家里的电卡,但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怎么办?然后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思考解决办法。比如蜡烛光、手电筒、手机上的手电筒、家里能产生夜光的东西、笔记本电脑产生的光等等。

形态扩散:让孩子以事物的形态(味道、形状、颜色)为扩散点,想象利用此形态可以进行的事情。

案例:如家长让孩子想象圆形可以用来干什么?比如制作钟表,绘制圆形等。绿色的东西可以用来剪裁小草,当交通灯的绿灯等。

发散思维”训练就是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激发孩子多角度思考它的作用,让孩子在遭遇难题时,想法子通过身边的事物进行解决。

3、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孩子认识事物的不同功能,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指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参加者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家长在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孩子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时要遵循几条原则:1、让孩子畅所欲言,孩子说完之前,家长不能评议孩子的观点。2、鼓励孩子标新立异的想法,让孩子大胆想象。3、注重孩子想法的数量,而非质量。

案例:多多妈妈让多多头脑风暴法”思考,如何不用塑料袋,将碗里的一碗黄豆带出门。多多给出了不同答案,比如分别装在衣服、裤子兜里,把碗带出门,用毛巾裹起来,装在书包里。多多妈妈满意地听着女儿的想法,但当多多说可以用妈妈的丝袜装黄豆时,妈妈脸一黑说:那怎么行,这种想法不能有。”多多妈此时就犯了一个错误,在孩子想象时评议孩子的观点。

头脑风暴法”旨在给孩子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让孩子的想象力有足够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时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不被无关紧要的规则束缚住。

4、通过手工制作,带领孩子感知事物的多样性

手工制作是引导孩子感知事物多样性的好方法,它生动、有趣,能极大调动孩子的兴趣。家长在带领孩子进行手工制作时,要更多地选择生活中常用的东西为原材料。

比如用塑料瓶子制作花筒,用五谷粘各种形象的娃娃,用毛线制作框架等等,让孩子在手工制作明白,事物不仅有它被赋予的主要功能,还能被用来干别的事。

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然后相互联系探究事物的更多价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会显著提升,多一份灵巧和聪慧。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功能固着”也有存在的优点呀!它不是可以让孩子快速想到一件物体的作用吗?

确实,功能固着”有它的优势,所以家长不需要为孩子功能固着”大惊失色。但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功能固着”地基础上认识事物更多的价值,启发孩子思考,发散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孩子就不会将对物体的功能固着”迁移到为人处世的方式上,面对生活的态度上。

作者:青芒,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终身写作者。欢迎关注@青芒育儿 我们一起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