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段时间《小欢喜》的热播,大家对家庭教育的讨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特别是剧中乔英子为了逃离妈妈的掌控,想要报考南大而不得,选择跳河结束生命时的场景,刺痛了无数父母的神经。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范围的事情,往大的方面看,它对教育的发展导向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我想和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因为这是当下教育最为薄弱的力量,也是大教育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戴安娜·鲍姆林德用坐标图”对父母类型和其养育模式进行了分类。如果我们用要求和规则作为一个维度,用接纳和关爱作为另一个维度,那么我们可以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专制型父母也称为独裁型父母,他们对待孩子只有要求和规则,缺乏关爱和温暖;第二种类型溺爱型父母也称为放纵型父母,他们对孩子只有关爱和温暖,却不树立任何要求和规则;第三种类型是疏忽型父母也称放任型父母,他们是四种父母类型中最差的双失父母,既无关爱和温暖,也无规则和要求;而与之相反的双全父母,则是给孩子关爱和温暖,同时也懂得提出合理的规则和要求的父母,这种类型的家长叫做权威型家长,而权威型家长也是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怪兽实验,虽然非常地不人道,但赤裸裸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本质。一位博士挑选了22名孤儿,其中有几个孩子是有口吃的,在实验当中,他对有口吃的孩子采用积极疗法:当他们发言流畅的时候,实验人员会表扬他们;当他们做事出色的时候,会赞许他们。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爱和尊重,并且他们有自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而那些不口吃的孩子则采用了相反的对待方式,实验人员对他们约束重重,制定了繁多的规则,他们的言行举止被苛责、被挑剔、甚至被侮辱,即使出现细小的错误,都会被责备。实验结束后,被苛责对待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恶化出了一身的问题;而那些原来有口吃的孩子,在鼓励下,口吃全部好转,甚至不再口吃,其他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进步。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会影响孩子的终生发展。如果把实验中的工作人员变换成父母的角色,当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时,孩子长大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与其他人相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用这种方式与孩子相处。但是很可惜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父母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成了教育孩子的使命,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根,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的镜子。
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权威型家长呢?
一、要学会接纳。要接纳孩子的长处,也要接纳他们不足的地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当孩子对家长表达自己的需求时,要给予孩子积极回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对孩子的过程中,更不能把自己对孩子的价值化。比如:考试得了100分,就把孩子当成好孩子;当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判定孩子是坏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要学会倾听孩子,和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和尊重孩子,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一起做出决策。给孩子营造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社会情感,在表达和交流中逐渐推动自我的发展。
三、要学会树立权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给予孩子关爱也是不利于其成长的,正所谓物极必反。所以,我们家长除了关心、爱护和鼓励孩子,还要对孩子的行为有清晰的规则和要求,有坚定的管教,对孩子的表现有高期待。让孩子有规则意识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我们现在出现的违反社会秩序,甚至是走上犯罪的现象,其实就是规则意识不清晰造成的。家长在孩子习惯建立初期,可以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一定要通过行动落实规则和要求,同时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来引导孩子坚持下去。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诗词才女武亦姝在《诗词大会》的表现吸引了大众的关注,武亦姝小时候很调皮捣蛋,对学习并不怎么上心,武亦姝的父母在拜访朋友取经后,棋牌室不去了,手机不玩了,带着小亦姝一起读书,一起做诗词接龙游戏,这份陪伴,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未间断。不仅如此,她的父母也监督小亦姝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带着这份从家庭教育浸入到骨子的自律和意志,武亦姝被清华大学自主录取,在参加《诗词大会》火了之后,也抵御住了一夜爆红的诱惑。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恩威并济,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都是不主张的,过于严厉或者挑剔会使孩子丧失勇气,产生自卑感;过于温和或溺爱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不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
最后,我想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在批评当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当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在忍耐当中长大的孩子会有耐心,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在正直当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当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赢得了世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