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和奶奶带大的孩子差距很明显,除了性格,还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俗话说:隔辈亲,亲又亲。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爷奶对孙儿总是疼爱不已,含在口中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蜜罐子里泡大的,又被无限纵容,不服管教,也没有是非观,这样的熊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见。

一则新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熊孩子在地铁里一直不安分,先是伸脚去踢爷爷的脸,被爷爷躲开,又不死心地用手打爷爷的头,直到爷爷做出状似要打他的动作,他才作罢。

可随后,熊孩子又将主意打到奶奶身上,一会去打奶奶的脸,一会去抓奶奶头发,奶奶虽无奈,但并未组织,熊孩子变本加厉,循环打人。

现在很多家庭因为工作没有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但爷爷奶奶带孩子和爸爸妈妈带孩子,真的是一样的吗?主要有以下这几个区别。

1、无礼貌、无规则

宝宝在2岁时,掌握词语还很少,更倾向于用肢体语言表达心中想法,这是暴力行为”的初始原因,而很多家长没有在这一时期正确引导儿童纠正错误行为,导致他们变本加厉。

老人带孩子,溺爱居多,往往会养成孩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原则的性格。在老人面前没有一件事是孩子的哭闹解决不了的。孩子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妥协,孩子掌握这一特点,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而父母抚养孩子,更注重素质教育,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衡量一些决定。父母狠下决心后,孩子欺软怕硬”,只能乖乖妥协。长此以往,在正确道路的坚持下,所有错误支路都被剔除,更容易塑造孩子好的性格。

为避免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可以对出手不逊”的孩子表示愤怒远离,让他们认识到这是让父母讨厌的。在孩子停止后,教导他的不对之处,要及时更改。

规则与情感融合进行约束,用一些规则性游戏作为互动,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并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将心比心,打人时别人也很痛,别人也会哭。

2、语言能力、行动能力强

在老人的那个时代,很少有老人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而现在年轻的父母则不一样,他们大多都是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人。

在日常和孩子教育、游戏的过程中,常会用一些故事绘本和孩子一起玩,提前领孩子读书,认字。提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再上幼儿园后,对知识的消化更加得心应手。

老人带孩子,孩子开心就好,家里安全,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而父母带孩子更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或是让孩子多与同龄阶段的儿童玩耍接触,故此,这类小孩子更加自信勇敢,语言表达能力更强。

其次,老人总将孩子高高捧起,生怕孩子沾染一点人间烟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别提做家务这种劳动了。

导致孩子在需要独立的时候,依赖家里,甚至是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进行生存。而父母育儿时,奉行自己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更早地掌握生活的技能,独立的意识。

3、孩子的情感空缺

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对父母的感情需要是其他任何亲密关系都无法取代的。

即使是老人全心全意的抚养、照顾,将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或是孩子在长大后从伴侣那方获取的爱,都没办法代替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0-5岁时情感需求的关键时期,每一年龄段的宝宝都有不同的需求,但每一种需求只有父母才能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会容易让孩子形成孤独感,被抛弃感,从而变得自卑又怯懦。

​缺乏和父母之间的骨肉亲情,会给孩子在情感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树立障碍,留下隐患,导致孩子在成年后,性格冷漠、行为暴力等等。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对父母来说,一切事情都不能和孩子相提并论。既然如此,那就积极参与成长吧!不要迟到,不要缺席,不要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