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是否总是在听见父母讨论自己的孩子很难管,只要一开始这个话题各位爸爸妈妈们犹如江水滔滔不绝。又或者,作为孩子,我们总是被父母在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经常听见的是你看看xxx家的孩子.....”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专业的角度上看,因为亲子关系更加的亲密,亲密关系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接触,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产生矛盾,我们不会去跟一个从未相识过的人发生争执。小到一日三餐大到人生规划,都可能产生矛盾。生活中的观念上的沟通给彼此创造了矛盾的温床。
与此同时,如果父母没有明确界限,不清楚我”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只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我们也是这么成长的,单纯的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想法生活,所以我觉得受挫,觉得自己的孩子难教养。而且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期待,但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期待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失望,也就产生了自己的孩子难教养的情绪。孩子不理解自己,自己其实也不懂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观念都大有不同,拿我自己来说,我母亲最常说的 一句话就是:我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好像从小都和我们的观念不一样。”70后在成长环境中还担忧能不能吃饱穿暖,可是90后00后已经完全不受温饱问题困扰,所以在集体意识中,70后一代更多的是追求稳定”的生活,而90后00后想的更多是有价值”的生活。这种基本意识的不同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父母和子女的人生追求是不一样的,根本需求不同所产生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双方就会难以理解对方的想法,所以父母产生了小孩难教养”子女产生了父母根本就不懂我”等观点。
沟通偏差,我想说的话,我说出口的话,对方听到的话,对方所理解的话,都是有偏差的,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尽可能的说的准确而细致,多对方确认是否理解我说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父母想说的话是我希望你有一个安定的生活”说出口的话是我这是为了你好”孩子听到的是我都是为了你”理解的是你的想法不重要,得听我的”一系列信息上的偏差可能会带来矛盾,红着脸,扯着嗓子说话更是放大偏差。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究竟该怎么做呢?
首先,分清楚彼此,划清人际界限,这个划清界限并不是说父母不再养育孩子不再关爱孩子,而是理清楚,什么是我”的想法,什么是孩子的想法。沟通是双方的想法融合,妥协,最后达成一个共同的想法。
其次,沟通尽量的具体化,细致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并与对方及时的确认对方想表达的和自己理解的内容是否有偏差。沟通的时候多听潜在语言,就是语言背后的意思,理解双方是在用情绪表达想法还是在用想法表达情绪。
最后,多给予正面引导,对于孩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或者符合期待、积极的行为,及时的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这种引导是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对于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可以采取忽视,不予理睬。
作为家长,我们要以成年人的要求要求自己,以孩子的要求看待孩子,做好言传身教。作为孩子,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语言背后的关心,坚持与父母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想法的原因,而不是一昧的认为父母什么都不知道,责怪父母不理解。
写在最后,唠叨和指责在教育孩子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且容易起反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