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国外老爸教5岁女儿做人,国内家长:“自己都不曾明白这些道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个国外的大胡子老爸开导生闷气的5岁女儿,眼神温柔而坚定,整段对话没有指责、没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对”,可谓教科书级的教你做人”。

关键是连小亦自己听了都觉得大胡子爸爸说得对,如果自己爸妈当年也是这样对自己说话,而不是说教,我应该什么都听得进去。

刚开始看到这个视频,小亦整个人是震惊的,因为这些道理连我自己也是近两年,接触了心理学知识才学习到的。没有想到在国外,这是一位父亲教给自己5岁女儿管理情绪的方法。

小亦的第一感觉可能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和孩子说这些是不是早了点儿,可是转念一想,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一重要部分的缺失,我们需要付出的是在海海人生中用无数倔强、执念、痛苦的经历,最终才悟出这些人生哲理。更何况,还有很多人终其一生还是不明白,把自己卡在一个个情绪的枷锁中动弹不得。

经济学家Dambisa Moyo曾经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暂且听一下这位大胡子爸爸教给女儿哪几个做人的道理:

1.坏情绪不是洪水猛兽,你要接受它

很多孩子在面对坏情绪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糟糕的状态。

一种是被坏情绪牵着鼻子走,对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都有很强的破坏性,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生气起来,连我自己都怕。”结果就是要么周围人受伤,要么自己受伤,要么一起受伤。

另一种是压抑自己的坏情绪,觉得生气发怒是一件坏事情,应该克制压抑,强迫自己不能让它发泄出来,不然我就不是好孩子。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更糟,一个习得性压抑自己情绪的孩子,会越来越变得麻木、钝感。很多新闻故事里原本很乖、很少生气、一直很听话的孩子,最终做出令人咋舌事情,也许就是情绪在心中堰塞了太久,终于爆发出来,但此刻为时已晚。

所以,孩子首先要明白的是,好情绪和坏情绪一样,都是人正常的感知。生气并不是错事,没有必要为此感到内疚,而是要尊重这种感受,去了解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受,觉知到了之后,不要去追逐这种感觉,要学会放手。迪士尼《冰雪奇缘》中的那句经典歌词Let it go”并不是开心的时候唱唱而已,在面对糟糕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要勇敢的放手Let it go~

2.你不会因为坏情绪,而失去被爱的权利

很多孩子不敢发脾气,压抑自己生气、不满、难过的情绪,很多时候是害怕自己失去父母的爱。他们会觉得自己不乖爸爸妈妈就不再爱自己、不再保护自己,从此弱小的自己将要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可是往往这种感觉确是父母给孩子生生造成的。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你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有没有把哭闹的孩子关在屋外任其撕心裂肺哭喊,只为给孩子一次正面管教”,你得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的确变乖了,那是因为他们太害怕失去你的爱,而父母原本是应该给孩子保护和安心的人。大胡子爸爸的做法是温柔的告诉女儿,哪怕你生气、愤怒的时候,你的周围依然充满善意的光芒,你依然被我们深爱着、被保护着。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唯有不报复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知整个世界的善意。”这一点父母最好亲口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比将来他自己在书中看到,要温暖有力量很多。

3.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一定要先跟我说”这一点小亦觉得是化解很多生活中矛盾最有用的方法。很多时候,家人之间、恋人之间、同事之间相互闹矛盾甚至产生嫌隙,都是因为没有说出来你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天生就认为,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应该明白自己现在心情如何、希望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往往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

蔡康永在他的书中写到过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把自己的感受不带情绪地说出来,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所以,当孩子缠着你要你陪他玩儿,而你又有一份重要的PPT要赶的时候,你其实可以使用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一招,直接说出你的想法和情绪以及希望孩子怎么做。同时,也鼓励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父母也会知道该怎么做得更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在成长。

4.学会自我化解情绪

坏情绪不是敌人,我们可以感知它,但它也不会凭空消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主动化解这股情绪。视频中的爸爸愿意带女儿去散步、跑一跑、踢泥巴,与其把自己卡在那里,不如动一动换一个状态,一切就会好起来。但是这一开始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孩子才会在将来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如果你正感叹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明理的父母,其实大可不必。我们没有必要去责怪自己的父母、也不要责怪不完美的自己。既然明白自己怎么做更好,那就像那位大胡子父亲说的那样Let it go”,换一种姿态、换一种心情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