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的路上,听到一位妈妈在地铁上教育他的儿子。
小男孩大概5岁左右,吵着要用妈妈手机看动画片,他妈妈不高兴的说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要养成好习惯,不能光顾着玩,以后要刻苦学习。”
小男孩听了大哭起来我不要上小学,学习那么苦我不要…”

一听起来,这位妈妈说的好像没问题,上学要刻苦学习,可是妈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听到了什么。
从妈妈的话中,小男孩先是听到了妈妈的责怪,觉得自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然后听到了因上学而放弃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最后听到了学习是很辛苦的。
小男孩还没有上学,就被家长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被家长所说的苦”给吓到了,彻底跟学习”这件事对立起来。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一种观念就是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他们总是习惯找出各种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案例,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刻苦学习”等等。可是事实上,学习是需要努力,但并不是一件苦差事。
为什么觉得学习苦”因为旁观者体会不到学习其实是甜的汉朝江淮以北的孙敬,年少时酷爱读书。他常常在夜晚读书思考,被邻居称为闭户先生”。
但是在夜晚读书不免会打瞌睡,有时候孙敬一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后就会懊悔不已。有一天正当他抬头思考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他眼睛一亮想出一个避免瞌睡的好主意。
他找来一根绳子,挂在房梁上,垂下来的绳子刚好系在孙敬头发上。每当孙敬要打瞌睡的时候,绳子就会牵动孙敬头发,避免睡着。
就这样年复一年,孙敬读书思考,最终成为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才子。

像孙敬这样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求学过程,在外人看来确实是艰苦的,他们要悬梁刺股、废寝忘食的苦读万卷书,经历几十年才考取功名。可是这些外人也只能看到过程艰苦,却无法体会到他们徜徉书本中带来的畅快感受。于是这些外人只凭借自己看到的,认为他们是苦读。便给学习定义为苦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心理状态——心流。当一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就会产生心流,同时会有高度兴奋和充实感。他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状态。
比如我们在看一本书时,读到精彩时刻全身心都投入其中,甚至连其他人说话都听不到了。读完后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有一种畅快的愉悦感。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是因为我们对这本书,或者当下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读到精彩时刻才会情不自禁到忘我的地步。可这种感觉是甜的,并不是苦的。
卢梭说 孩子最开始的感觉完全是感性的,他们只能感觉出高兴和痛苦。
人人都喜欢甜,不喜欢苦,在生活中也本能的去选择自己感到甜的事。心智发育不完全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想要孩子做好一件事,就要让他们体会到做这件事的乐趣。没有一个人讨厌一件事的同时还能够去做好它。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就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就不能让他们认为学习是苦的。

婴儿自出生以来,就开始不断的学习。他们除了天生的吮吸能力,还有最强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婴儿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尝试,并掌握学会走路、说话等各种基本技能。
卢梭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出生时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我们的心灵被禁锢在还没完善和成熟的器官里,就连它本身的存在也感觉不出来。
所以家长和老师总会忽略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认为只有读书才叫学习,这种偏见使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实践和尝试遭到破坏,丧失了学习的本能,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家长喋喋不休的逼迫中失去自我。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总是特别焦虑。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大多数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培训班只不过是换了个教室学习而已,不仅让学生赶到力不从心,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
这些家长愿意花大价钱让孩子进行培训”,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跟孩子来一场深度交流。
还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动不动就那写作业”抄课文”做为惩罚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手段,他们没有想过,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也懒得思考是不是自己教学有问题。毕竟老师也只是普通人而已,并不比其他人更高尚。这种拿学习”惩罚学生的方法,更让学生苦不堪言,觉得学习真的好苦。

著名主持人杨澜,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她非常注重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时就会陪孩子读书。到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学习不会的题目,就会毫不犹豫将答案告诉孩子。
她原本以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热爱学习,懂得更多知识。可是没想到,孩子遇到问题总是问她,即便是自己能思考的问题也会跑来问杨澜。孩子在学习中越来越不愿意思考,甚至越来越不爱学习。
杨澜开始自我反思,改变了自己的教育。后来当孩子再来问她问题的时候,她不再直接回答,而是跟孩子说,这个题目我也不知道答案,不如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杨澜引导孩子思考,查阅资料,最后把问题解决,孩子非常开心。
到后来孩子再问问题的时候,杨澜干脆说我现在有点忙,你去把答案找出来告诉我吧,我也好想知道答案。”孩子自己将答案找出来后告诉妈妈,显得特别自豪,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知识还帮助了别人,孩子心理别提多开心了。

杨澜利用这一方法,让孩子学习兴趣大增,并且知识点记得更牢固,还养成了主动分享的品质。
要想孩子热爱学习就要让他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本性中乐于帮助他人。家长利用这一点,让孩子知道,学习知识不仅自己懂得更多,还可以帮助到其他人。到孩子品尝到知识的乐趣后,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主动去学习。相反盲目的告诫孩子要刻苦学习”只会让孩子厌烦。
要想孩子爱学习家长也要做到热爱学习,做一个听话的家长有一个朋友,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她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回家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阅读和写作业常常到临睡前才想起来。
朋友知道打孩子不好,于是对他儿子好言相劝,每天都要提醒他阅读写作业,但效果并不明显。
我问她,你每天下班回家都坐些什么呢?”
她说,我上了一天班累坏了,当然是休息了。我知道你想说要我以身作则,可是真的很难。”
我反问她,既然你知道很难为什么要为难孩子呢?他白天也是上了一天课也不轻松呀。”
朋友很不悦,白了我一眼说,这能一样吗?”

生活中像我朋友这种家长并不罕见,他们明知道道理是怎样,却偏偏做不到,反而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他们以为用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就可以震慑住孩子,让孩子改头换面热爱学习。其实这种专治”孩子内心并不买单,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只不过都是不听话的家长”。不听话的家长如何培养出听话的孩子呢?
想要孩子热爱学习,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并不是回到家读书才叫学习。比如你工作了一天,学会了一项新的工作技能,回到家后完全可以把自己学习的这种喜悦和成果分享给孩子。或者回家后学会做一道新菜,让孩子品尝的时候,分享你学习制作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孩子分享的时候,这个过程和结果一定是甜的。时间久了,孩子潜移默化。知道学习原来可以这么快乐,让他们内心不再反感学习这件事。如果你表现出痛苦,孩子会对学习充满担忧。
除此之外家长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不要着急发火,首先要看到孩子进步得一点,比如可以这样说,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是卷面整洁看出来是用心做题,或者有几个比较难得题目都做对了,其他的只要细心一定可以作对。
当孩子得到肯定时,内心就不会有排斥感,反而对学习产生好感,慢慢的从内心改变对学习的偏见。
学习其实不必刻苦,只要遵循本能的求知欲,就完全可以学好。很多不爱学习的孩子都是因为被家长灌输了学习很苦”这一错误观念,只要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便捷的感受,一定不会排斥学习,而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