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昆昆:妈妈,我看见窗外有个妖怪。”
妈妈:哦,是吗?妖怪是什么样子的呢?能画出来给我看看吗?”
孩子刷刷就画了一幅画出来。
妈妈:这是什么?妖怪吗?”
孩子昆昆:恐龙。”
妈妈:原来昆昆同学看到的妖怪是一只恐龙。”
从那以后,6岁的昆昆再也不提看见妖怪的事了。
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老人们平时聊天爱说一些村里谁谁看见鬼了,谁谁请了神回来。”的类似话题,从此在我的内心一直都害怕鬼”,虽然脑子里明白世界上不存在鬼神”,但小时候所形成的有鬼”恐惧心理一直存在,至今晚上不敢一个人呆在房子里。
作为父母,面对处于泛灵心理阶段的孩子,如果简单一句不怕”,哪来妖怪(鬼,怪物)”,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这样回答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消除恐惧,还会加重这种恐惧感,从而造成安全感缺失,影响孩子的一生。
据研究表明,有50%的2岁半至6岁的小朋友曾经被专吃小孩的怪兽”之类的恶梦困扰。这样的恐惧来源于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泛灵心理。
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情绪现像是怎么形成的呢?
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再不吃饭,就让老虎把你叼走。”,再不听话,警察叔叔来抓你了。”,还不睡觉,老鼠咬脚丫了。”。类似这些情景很多家庭都在上演。类似这样的恐吓,虽然暂时让孩子听话”了,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依然困在恐惧中。
孩子接收的信息
让孩子看电视时,不进行有目的选择少儿节目,让孩子接触到有鬼,有妖怪,有怪物”类似的节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恐怖片时,不注意回避孩子;大人聊天过程中涉及恐怖”的话题,也无视孩子的存在。
孩子间的影响
开放二胎后,很多家庭从过去的一个孩子变成了两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说床底有妖怪,赶快躲起来”,那么另一个孩子在还没分清真假的时候,也跟着躲了起来。或者在幼儿园遇到类似情况的孩子,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恐惧”心理。
孩子本身的心理影响
孩子跟我们大人一样,他们的世界也有黑暗,阴影,独处,当他们一个人时,面对黑暗中看不清的事物,就会产生恐惧,但又无法表述内心的感受时,就会缺失安全感,要粘”着父母。
面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可以试试以下5点
拥抱安抚
当孩子说有妖怪,我害怕。”首先给孩子一个拥抱。
与孩子共情
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回答:哦,是吗?我小时候也挺害怕妖怪的,长大后就不怕了。”让孩子感受到是被认同,被尊重,同时给他一种原来不只是他一个人害怕感同身受的共情,加以缓解恐惧心理。
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
引导孩子说出感到恐惧的事物,当孩子在向父母倾诉时,说明孩子相信父母会帮助自己,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引导孩子阅读暖心绘本或者睡前讲温馨故事,可以更好转移孩子恐惧的注意力。
同时适当加长晚上睡觉关灯时间,等孩子睡着后再关灯。
延长亲子共眠时间,网上很多文章认为孩子在3-4岁分房睡是最佳时期,太早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太迟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这是要
与孩子做游戏
通过游戏的方式缓解孩子心中的恐惧。因为如果告诉孩子”没有鬼,不要信”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一句话,一个知识,并不是他们的体验。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验不存在妖怪”这一说法,胜过讲千句道理。有个朋友在她儿子4岁时,跟她说晚上听到床底有怪声,是不是有鬼呢。带着这个疑问在晚上睡觉着,朋友在没通知孩子的情况下,把灯关了后,故意敲了几下床底,过了一会开灯,问孩子是不是听到床底有声音。然后又重复了一次敲床底的动作,告诉孩子听到的声音都是人造成的,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翻身形成床板的响声。
最后,恐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大人也有恐惧感。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时,不要嘲笑孩子,父母要认同孩子的害怕,同时又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引导孩子从本质上认识事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