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与其阻挠孩子玩泥巴,不如创造条件和孩子一起来玩,只要告诉孩子不要把脏手放进嘴里,玩完以后把手洗干净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对孩子玩泥巴大惊小怪,这是他表现自己个性和创造力的好机会。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看孩子在玩泥巴、玩土、玩沙的时候,大多数的反应是把他们拖过来,或者是对他们大吼大叫,让他们立即停下来。因为父母觉得孩子把衣裤弄脏、把手脚弄脏会给自己增加不少麻烦。但是这些却是孩子愿意做的,下雪的时候,孩子喜欢堆雪人;下雨的时候,他们去挖沟、玩水。他们还会用泥沙、石块建造城堡、雪人等东西。有的时候孩子冻僵了手,冻麻了了腿,他们仍然乐此不彼,如痴如醉。高儿基曾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其实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许多能力获得了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父母所忽略的。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自己的作品,观察他人的作品。要制作手工作品,孩子必然对自己想要做的东西,提前进行观察。玩橡皮泥,制作某个东西,都是孩子在观察了某个东西之后在手上的落实。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观察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很多家长埋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在聚精会神玩玩具的时候,家长不是让孩子喝水,就是让孩子吃饭,打断了孩子集中注意力时做的事情,这种不断的干扰就造成了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上学以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做作业拖拉等。
所以当孩子在认真地玩泥巴、玩积木等游戏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不要去打扰孩子。注意力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注意力的集中和分散,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那些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会唤起孩子对过去而非眼前的事务,经过不断的重复,孩子的记忆就非常完整和准确了。
另外,父母在领着孩子游玩的时候,引导孩子把见到过的东西说出来,例如,路过一个水果摊,过去后,问问孩子记住了哪些水果?这种方法对孩子的记忆力提高非常有效。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仅没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用刻板的方式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孩子的世界终究与大人不同,所以看世界的眼光就不同。画一个圆,成人可能就想象出几种东西来,而孩子看到之后,可能想象得无边无际。
儿子喜欢玩积木,平时按照图纸拼完之后,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再拼起其他的东西来,而且拼得有模有样,我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能力想象出这样的作品来。
席勒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作为父母,一定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因势利导,为孩子发挥想象力创造广阔的空间,而不要以自己的刻板来影响,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如果想都想不到,就谈不上创造。孩子可能把一件电器,拆了之后,再重装;可能做了一个奇形怪状的橡皮泥手工;可能画了一幅不着边际的画……孩子的这些举动都渗透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看着,并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创造力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滋生。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每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成长悄悄地锻炼了各种能力。当然,孩子爱玩没有错,关键是会玩,玩积极健康的游戏。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鉴别哪些游戏能玩,哪些游戏不能做,保证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