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就是自信心不够,刚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开家长会就会单独跟我说:你家孩子上课虽然很认真听讲,但是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平时如果做错了,批评两句,就会哭起来,也不大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
我当时听了班主任的话之后,非常的焦虑。自己根本找不到孩子为什么会不自信的原因。平时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夸他:很棒,很不错。为什么在学校会难以融入集体?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很多人获取自信的方法,都是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对自己的肯定,来确认自己足够优秀。当得到了较多的认同之后,即使是一个平时不那么自信的人,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
自信真的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包括做父母的自己。谁都希望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人际交往和事业上自信满满,以此来获取成功的阶梯。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培养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同样需要付出许多的心血和正确的引导方式,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蒙特梭利说: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与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驾驭自己的行为。”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从内而外。
打个比方,有些人喜欢受到夸奖,这样他会在认可声中找到自信。
孩子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为了鼓励他,就点名没有举手的他来回答问题。最后他回答对了,当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孩子当然会沾沾自喜,这样下次遇到老师提问,他就不会躲起来不愿意回答问题了。
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但是也是很容易满足的。老师的一句肯定,可以顶得上平时许多家长的赞美。但是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来说,单靠外人的肯定来获取自信,这种内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一旦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孩子得不到肯定反馈的时候,就又会陷入自我否定和彷徨当中,丧失信心。
对于这种完全来自于他人肯定的自信,没有固化在心里,很容易就会被消极的情绪打败,重回灰心丧气的内耗当中。
那么怎样固化自信呢?还有些人,就是对自己的素养和学识、能力相当肯定,能够自己给予自己自信。这样的自信才是由内而外的。不容易被消极的情绪影响,也不会受外来环境而改变。
这种自信才是值得被推崇和学习的。但是这种自信往往又是比较难以获取。它需要家庭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改变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也许才能稍微见到点点成效。所以说,任何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
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名人,他们都是内心对自己比较认可,无论他们人生当中,遇到任何挫折和失败,他们都有自信的能力重新站起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这些苦其心志的时候,若是没有强大的内心和自信支撑,怎么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呢?
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不要过于苛责。如果总是一味遭父母打击的孩子,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批评孩子的缺点,这样的小孩是很难建立起自信的。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某些短板的地方,多多鼓励和夸奖,换一种方式教育,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教育成果。
当然,还有许多家长,包括我在内(不过现在我基本都改正了),喜欢包办孩子的生活方方面面。过度呵护的孩子,没有给他们锻炼自信的能力,同样也会让孩子畏首畏尾,缺乏信心。
二:无论是来自他人肯定的自信,还是内心对自己肯定的自信,都很重要。
(1)来自他人肯定的自信的孩子,父母具有针对性地对孩子鼓励和夸奖。即使孩子做得不那么尽人意,也不要打击他。
有的父母就是非常吝啬夸奖孩子,觉得没有必要,或者是觉得夸奖孩子会让孩子太过于自大了。骄兵必败。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敏感,内心还是比较脆弱的孩子来说,鼓励和夸奖就是像是跟他的精神加油打气一样重要。
有的孩子就是明明自己很优秀,却也是缩手缩脚放不开,会做的题也不举手回答。老师每次给机会他,他就表示自己不会。这其实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苛,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
任何人,在面对别人评价的时候,都希望得到正面的回应和肯定。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所以,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成绩不佳的时候,也还是尽可能地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打击教育。平常也要欣赏孩子的优点,不要夸大其缺点,加以讽刺和对比,这些都是很伤人的。
(2)内心对自己肯定的自信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内心比较强大,笃定一些。相信许多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够从内心认可自己。但是对于那些高控制、高包办的家长,孩子就失去了选择和自己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也放弃了争取发展自己的权利,又何来培养自信?
真正要培养孩子的内在,肯定自我的能力,家长还是要适时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让他们从自己的小事做起,自己洗脸、刷牙、洗澡,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自己解决。他有了自主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当中,逐渐找回和培养自信。这样也是锻炼了孩子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同龄小朋友当中,也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们齐头并进,融洽共处。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他人肯定,又能笃定自己自信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