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大,父母会感觉到欣慰,因为父母看到了孩子慢慢地增大,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但是,同时父母也会感觉到一丝悲伤和奇怪,为什么孩子年纪越大,和父母就越没有话说呢?
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但是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却不知道应该和孩子说些什么了,而孩子更是很难主动与父母说话。
这样一来,父母会感觉自己似乎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变得远了。
比如说,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孩子,似乎也只能说:"今天作业写了吗?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呀?"孩子一听到这些话,除了回答:"正要去写作业,考得还可以。"就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找的话题都不是孩子喜欢的,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话题过于单一,而孩子又是比较寡言,与父母对话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的引导。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父母必须要懂"熵增定律"。

在介绍"熵增定律"之前,父母首先应该要知道什么是"熵"。
熵,是来自于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词。
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也就是说,要使我们的生命系统更加有序,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我们的熵值。"熵增定律"同样也是可以运用于亲子系统中。父母与孩子没有共同话题、亲密感降低,就是代表着一种无序的状态。这时,便需要父母做些事情,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有序、更加融合、更加亲密。也就是做出一个熵减的行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大多数家庭的话题通常都是停留在简单而琐碎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吃饭、穿衣、作业、成绩。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话题容易带有功利性,目的性太强。不仅无法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相反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事件一长,孩子自然是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了。
所以,父母很有必要在亲子系统中引入"熵增定律",寻找亲子共同话题、形成共同的兴趣,增加有序性,降低熵值,这样才能够增加亲子的亲密感。

自然的生命规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生命从无序变到有序。所以,生命确实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亲子关系也是应该从无序变到有序,这需要亲子双方共同付出努力。
那么,"熵增定律"究竟能够给一个家庭产生什么影响呢?
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态度由上文,父母可以得知,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交流,是很难与孩子持续进行交流的,孩子也会感觉到厌倦。所以,父母必须要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谈,并且要与孩子交流一些能够引起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事物。这样,孩子才会主动与父母交谈。
这个过程也正是"熵减"的过程,也正是从无序变到有序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孩子在与父母交谈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地接触和学习新的事物。
长期训练下去,孩子会慢慢形成一个"终生学习"的态度。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状态,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大,大多数亲子互动仍然是停留在一些非常浅的层次上面。等到父母老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也还是只能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
现在,父母只问孩子:"你吃饭了吗?你穿暖了吗?你的学习成绩如何?"等到父母老了,孩子似乎也就只是问:"你吃饭了吗?你穿暖了吗?你最近在干嘛?"相关相似的话题。
"熵增定律"告诉父母,我们应该要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不断地找到共同话题,并且能够与孩子一起去做这个共同的话题和爱好。这种行为和思想,才是保持亲子活力的真正原因。亲子关系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疏离。
提高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和适应能力真正能够与孩子聊得下去的父母,是能够做到去接纳孩子喜爱的东西,以孩子的思想去与孩子交流与相处。在此基础上,再用大人的思想去引导孩子,提高孩子思维的层次和高度。
就像是黄磊和他的女儿多多,当黄磊陪伴在多多身边时,他们是一起共同完成了许多的事情。比如说一起做烘培、一起看书。而黄磊也会给多多提供一些接触父母事业的机会,比如说带着多多一起去演戏、让多多和妹妹一起去走秀等等。
能够提高孩子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与适应能力,并且不断地保持一些认真学习、努力前进的心,才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最终目的。

既然"熵增定律"对亲子关系来说是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运用"熵增定律"呢?
这里有两个建议:
将亲子关系从封闭系统变成开放系统想要对抗熵增,就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耗散结构。
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要父母不断地向亲子系统中引入新的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从而达到熵减的效果。
一般来说,这个新事物是指亲子双方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亲子双方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么父母就应该拿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是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东西,作为一个新的事物。
父母要不断地向亲子系统中引入新的事物,这样就能共保证父母与孩子是可以进行交流的。新的事物越多,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的交流越就有更多的层次。

我们知道,只有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一个人才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人就是有着"流量"思维的人,相反则是"存量思维"。
在亲子系统中,只有父母一人不断地引入新的事物,而父母并没有参与,这是不能达到熵减的效果的。只有孩子参与了、父母也参与了,才能达到一个"有序"的状态。
所以说,引入恰当的新事物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与孩子一起参与、一起去感受。从一个舒服稳定的状态踏入另外一个混乱、令人感觉到不适的状态,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仅是对于孩子,对于父母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舒适区"走入"学习区"的过程。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更有可能去走入"学习区"。
父母要不断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当孩子想要从"学习区"走出来的时候,父母更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走下去。
事实上,鼓励和一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与那些琐碎又无趣的交流过程是无法相比的。
关键还是要父母主动去寻找共同兴趣爱好,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成长,这样,与孩子交流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