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可忽视的感觉教育|有多元化体验的孩子,能感受到更精彩的世界

感觉教育,就是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上的外界刺激,传递给大脑,再经由大脑传递给感觉,使孩子产生知觉,从而发展他的记忆、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刺激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的感觉是视、听、嗅、味、触,分别对应孩子的感觉器官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和皮肤。

蒙台梭利认为,0-3岁是孩子构建自己的精神器官的时期。这时候他们对周围的环境都是无意识的吸收,也就是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深深的烙印在大脑中。等到一段时间以后,都会反应在行为上。那这个时期孩子的吸收都是通过感觉的体验来获取。大部分来自于头部区的感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双颊肌肤。所以,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但是,孩子所获得的感觉教育并不完整,这些不完整甚至会闹出笑话。我们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我给班上的小朋友上一堂关于石头的艺术课,刚刚拿到石头时,孩子们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石头,是石头,我家里有…… 这时候我问他们:石头是软的还是硬的?”瞬间教室里安静了。我感觉到孩子们对石头的材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于是,我走进一个孩子身边,请他伸出小手来摸一摸。然后问他是石头是软的还是硬的?小朋友一脸疑惑,然后回答我:软的”。我很惊讶,于是继续问身边的其他小朋友,一连问了7,8个,结果让我很意外,他们的回答都出气的一致,石头是软的。

当时,惊讶之于,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孩子们感觉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发展的很快,但对现实世界的实际体验却没有那么丰富。我问孩子的家长们,你的孩子知道石头吗?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知道呀。每天几乎都有看到,而且我问孩子们这是什么,他们也会正确的告诉我是石头。但是,孩子们的知道并不是家长们以为的知道,他们只是语言上的模仿,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但是没有摸过。只有让孩子补上触觉的一课,孩子们对石头的认知才会提升。当我让他们实际地触摸了石头的质感然后对比了触摸衣服的质感的时候,孩子们才真正对软和硬有了深刻的认识。

鲁迅先生说: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我们可以看到,对孩子而言,石头就是外部环境的一个缩影,我们必须要让孩子通过感觉去全面的感知环境,那么,感觉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呢?

首先,感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

孩子们需要通过感觉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感觉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复杂性的起点。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比如,孩子们听到了爸爸妈妈称这个东西叫石头,看到这个样子的就是石头的样子,闻到石头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摸到石头是硬硬、冷冷的,孩子们对石头的认知从形状颜色到气味、触感;从未知到感知,从一维到四维的过程就是孩子认识世界过程的一个缩影。

其次,感觉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方式。

0-6岁孩子,只要满足了他们吃喝拉撒睡,冷暖适应的外部需求时。孩子就会开始他的探索之路,你会发现孩子很好动,不是眼神经常到处瞟、就是一刻不停地在翻动四肢,去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时候感觉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听到、看到、闻到、尝到、摸到的东西,就是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多元化的体验,他们不断的试错,发掘他们自己的潜能。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往往比家长的说教更能丰富孩子的认知能力。

最后,感觉是孩子建立秩序的基础。

比如,孩子通过感觉就会把桌子、石头归类到坚硬的那一类,把衣服、被子归类到软的那一类,把糖和香蕉归为甜的那一类,把牛奶和水归为流动的那一类,这些感觉的直接感受可以帮助孩子分辨、分类、整理来自于环境的各种印象,并通过感觉的一致性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又会帮助孩子继续认识世界,比如,你可以跟他们说绘本里小乌龟的壳和石头一样硬,孩子就会把对小乌龟的壳感觉归于硬邦邦的哪一类,他就能慢慢地理解为什么乌龟遇到危险会缩头了。

其实,我经常深思,为什么我们身边有一部分孩子经常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后来才醒悟是我们给孩子太多的语言教导和刺激,却缺少给他们感觉上的体验。同样对于我们成年人也是,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道不代表做到,知道时的情感波动短暂易逝,但如果自己切身去做去感受,那就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的记忆。

正如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要教出智能,必须先教育感觉”,感觉体验永远先于语言表达,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从根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当你的宝宝刚出生不久,你不要认为他还小,什么都不懂,他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学习了。只是他无法表达出来。而且这个时候的感觉体验是深深的印刻在孩子们的潜意识区域。所以,有些时候,父母会很不理解,我的孩子怎么会那么害怕或是排斥某一种事物,并且大人都没有这样的同类习惯,孩子是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其实这些害怕和排斥很有可能和他在0-3岁之间特别是刚出生那会感觉体验很有关系,并且这些心理会一直跟随着孩子一生。

那么,我们究竟应给怎样为孩子提供感觉教育呢?

首先,我们的爸爸妈妈,当你们的孩子一出生时,你们就要把他当成一个单独的个体,为他提供一个接近母体子宫里那样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慢慢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同时,我们也要主动提供帮助,让孩子们在感觉体验中有更高的体验,具体怎么做呢?我们为大家介绍三个小物件帮助孩子提高感觉认知。

1黑白的小铃铛

当你发现孩子习惯在摇篮中挥动自己的小手臂时,爸爸妈妈就可以给孩子自己制作一些黑白色铃铛的小挂件,挂在婴儿床上。悬挂的高度最好是孩子手臂挥到最高处可以碰到的距离。孩子触碰感知小铃铛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初步建立感觉的体验,首先是视觉的观察,其次是手的皮肤接触挂件的感觉,最后是听觉的刺激,手触碰到挂件会发出声音。

为什么是黑白色呢,因为刚出生孩子的眼睛就像有高度近视且患有黑白色盲。所以给他提供的小物件最好就黑白两色,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他看清物体。两三个月以后,孩子的眼中开始有了一些色彩,这个时候可以把床头的黑白挂件更换成红色圆形挂件,帮助孩子建立最初步的色彩意识。

2免洗的洗手液

等到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他的手依旧是他用来探索事物最直接的工具”。举一些例子,孩子和你一起出去玩,他的手喜欢到处摸,喜欢摸沙子,喜欢摸叶子,喜欢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物品,有些让他感受到凉意,有些让他感觉粗糙,有些让他感觉温暖。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办法向我们那样用完美的需要来表达。而这时如果你不懂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脏,不要摸。”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常干的一件事情。这一句他,我们觉得很合理,其实是生生打断了孩子用手去感觉体验大自然的一次学习。柏拉图说: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过程,外出时,就可以随身携带一瓶免洗洗手液。当孩子去用手接触大自然的任何事物时,不去打扰他,而是在边上默默观察和保护,只要不让他接触到危险就可以。等他接触完后,给孩子的小手及时处理。同时,把他今天接触过并且感兴趣的几种物品带回家。回家以后,把那些物品,让他自己再用小手接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语言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它接触起来是什么感觉。

3归类的小碟子

等到两周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对一些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感兴趣、喜欢研究细微的小变化。比如,喜欢观察小蚂蚁,发现妈妈平时都不画眉毛,今天画了眉毛。其他人都没有发现,你的孩子第一时间观察到了。孩子身上出现这些现象是很珍贵的,如果我们大人懂他,保护他的这些喜欢,甚至还为他提供一些细微事物分辨的小游戏,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好机会,同时,也让他对一些细微事物有辨别和区分,帮助培养好的观察力。这些品质的培养都会为他以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妈妈们可以那拿一些小碟子,分别从大到小收集一些不同材质的小物品,比如,贝壳,海螺,花生,莲子,红豆,黑豆,绿豆等等混合放在一个碟子里。让孩子用小手分别区分出来,放置在不同的小碟子中。这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能力,也可以让他的触觉体验更敏锐,也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事物的分类。最重要的是,满足了孩子当下对细小事物的敏感需求。

好了,今天我们认识到了感觉教育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刺激锻炼孩子的能力,感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自我教育的方式和建立秩序的基础,作为家长们要主动的帮助孩子进行感觉教育,针对孩子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分别用黑白小铃铛、免洗洗手液和分类小碟子帮助孩子进行感觉教育。有这样多元化感觉体验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感受到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