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们:请100%扔掉你们的抱怨,因为抱怨是1个孩子的噩梦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请各位思考一个问题。抱怨,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不抱怨,又给我们产生了什么?

总是爱抱怨的父母,最先遭殃的无疑是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对父母情绪的变化特别敏感,他会去揣摩父母的心思,努力而不情愿地去做能让父母开心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父母,而等到他们逐渐长大了,他们就想尽办法去逃。

总是去抱怨生活,抱怨孩子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吗?在面对孩子犯错,做事拖拉,考试成绩不好,叛逆不成才的时候,我们总是使用抱怨的口气和方法去对待,殊不知这既是伤害孩子,也是用抱怨孩子来惩罚自己。在抱怨孩子的时候,有了解过孩子在想什么吗?有和孩子沟通过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对待方式吗?假如父母整天面对一个总是抱怨他的人,父母们又作何感想?其实,总是抱怨孩子,对孩子来说,那是他的噩梦!

看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个学生一到放假就找借口不回家,要么说要学习,要么说打工,她说很烦回家,她的原话是:妈妈是一个负能量体”她看什么都不顺眼”。每次放假回家,她都能听到妈妈无休止的诉苦和抱怨:我养你们几个这么大有什么用,没一个人愿意为我承担!”哪怕你爸当年稍微上进点,我也不至于是今天这样。”我们家条件本来就不好……”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承受力,对孩子抱怨诉苦,也容易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心理也很难健康发展。所以,无论如何,父母都要尽量用快乐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结合我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看法,本文我将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谈谈对孩子的抱怨”:

▲ 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去抱怨孩子?

▲ 经常抱怨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 怎样扔掉抱怨,正确面对家庭教育?

一、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去抱怨孩子?

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会遭遇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而家长也在不断接受挑战。助力孩子击退成长中的种种怪兽”,家长不仅需要勇气,也很需要智慧。而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选择抱怨呢?我认为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我们习惯不停地把自己的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用经验教训给孩子指明"捷径",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走过一生。我们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孩子不是我们父母的私人财产,也不是我们的小宠物,父母只是孩子漫长人生中的陪伴者,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认为打骂孩子是很正常的,有这种心理,就会经常对孩子发火、抱怨,觉得我生养了你,你就必须听我的话。抱怨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代价很低而且不用道歉。我们父母习惯性的认为你做不好事情就得接受教训,我就得说你,你还不能反抗,不然就是对我的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以往这种抱怨的心态和行为成了一种习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想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比我出息。在严格的同时没有注意细节和方式,在孩子犯错了,拖延磨蹭了,不按时写作业了,考试不理想了,不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事了,我们采用的方式大多都是抱怨,不厌其烦的抱怨。

合格的家长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做父母的过程里不断学习,争取成为一位。父母都很爱孩子,但却经常感觉孩子们烦我们,我们父母说的话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怎样良好的和孩子沟通,给与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父母都有着极大的困惑。

二、经常抱怨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母分居两地是因为性格不合,我清楚的知道父母这样僵持没有离婚也是因为我和哥哥,母亲经常在我和哥哥前埋怨父亲,说他什么都不管,只顾自己,说他回来懒惰种种。而每次打电话给父亲要生活费,父亲总是说没钱,要么就说为什么不跟母亲要?这让我和哥哥极度害怕要生活费,也从来不敢在母亲面前提起父亲。上了高中后,我发现哥哥不喜欢回家,他宁愿在寒冷的冬天在网吧过夜也不愿意回家,每到过年,哥哥总是有聚不完的聚会。多年后,我发现自己极度恐婚,害怕婚姻和家庭,我想这可能和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系吧。

周末与朋友约好一起逛商场,我先到了就在肯德基等她,旁边的一对小情侣在讨论去哪里玩,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女孩提了几个可以玩的地方,都被男孩以我妈说那里不能去”而否决了。无奈女孩把主动权交给男孩:那我们去哪儿玩?”可男孩却没了主意:你等会儿,我去问问我妈妈。”女孩终于爆发了:不用问了,就让你妈妈陪你吧。”说着拎包走了。这时一中年妇女走过来大声的斥责男孩:

她问你去哪里玩,你就选一个喜欢的去处,这点事还要问我,好不容易介绍的对象又黄了,真是让人操心。一个男人连点主见也没有,我不能跟你一辈子呀......

然后巴拉巴拉抱怨了一通,这期间男孩摆弄着手里的饮料一言不发,看得出这个男孩平时都是听妈妈的,连与女友约会,妈妈都陪同。

可正是这种事事不放手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养成了不会独立思考只按指令去做的习惯,成为典型的妈宝男”。

【看完这个小故事,各位父母们认识到什么了吗?】

抱怨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相反,它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糟糕。父母抱怨越多,孩子心情就越差,对学习和生活越没有兴趣,孩子就会发展得越坏,恶性循环。孩子需要自己思考,尝试和探索之后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自我认知的人。而被抱怨包围着长大的孩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总是充满负能量,遇到事情也喜欢抱怨,从而放弃。抱怨不是孩子需要的好的教育方式,而是父母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习惯。抱怨别人等于折磨自己。

蔡康永说,父母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三、怎样扔掉抱怨,正确面对家庭教育?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没主见,想让他做一个乖巧、听话、优秀的好孩子。可很多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或许正在把孩子推向没主见”的方向,让他以后也变成一个怨妇。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以孩子还小为由,事事干涉孩子,要求孩子听从自己,这就生生地切断了孩子的主见。良好的沟通是处于一个放松、快乐的状态,平时要多回顾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哪些方式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哪种办法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难题,而不是部分青红皂白的抱怨。

面对淘气的孩子在学校屡屡吃批评,父母焦虑生气,按捺不住要揍孩子一顿。其实往往在这个时候,父母更要带上耐心和热情,不要无休止的抱怨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而要给孩子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父母们,从现在开始,请立刻停止你对孩子的抱怨。

胆小的孩子在接触陌生人时,第一反应往往会很羞怯、回避,对新事物接受慢,表现出胆小、孤僻。对待这一类型的孩子,千万不要用激将法,不要说你胆子太小了!”从而激发他大胆点,这样是没有用的。比较好的做法是,先让他旁观,再鼓励他加入,也不要呵斥和抱怨。活泼好动型的孩子,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大量消耗家长的精力,也极具破坏性”,经常弄坏东西,很多家长都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这样的孩子,其实只是精力充沛”,精力充沛不是坏事。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定规矩,让他学会克制自己。同时,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空间让他消耗精力,做家务、体育锻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这样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安静下来,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有一类容易分心的孩子很让家长头疼。这些孩子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集中起来的时间也短,做事拖拉,家长总要不停地唠叨、催促。容易分心的孩子其实也有好处,他们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很容易被安慰,不会让大人觉得很奔溃。对于这类的孩子,要尽可能减少让他们分心的因素,比如在写作业时,尽量把玩具等不相关的东西撤光,避免干扰。同时,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喜欢的事情,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很集中。举个例子,蛙王菲尔普斯小时候就是个很容易分心的孩子,他的妈妈带着他尝试了很多,最后发现在游泳时,他能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暴躁的孩子发脾气会大哭、摔东西、踢人等等,而抑郁的孩子从不放声哭。对待暴躁的孩子,家长回应时声音一定要平和,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并坚定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对于抑郁的孩子,他们的负面情绪多,大人要多给他调动积极情绪,慢慢让他开朗起来。敏感细心的孩子会对光线、食物、环境的细微变化反应敏感,在与人交往时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类孩子如果遇到大大咧咧的父母,就会有冲突。这类孩子能敏锐感知周围变化,很细心,观察能力很棒,如果引导地好,在音乐、美术方面能挖掘他们的潜质,他们通常也很善解人意,关心别人。但这类孩子也特别爱面子,承受力差,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批评他,点到为止就好。慢热的孩子在做事时没有大热的激情,一旦进入状态,就会非常专心,沉浸其中。家长要注意,在做事情前,帮助孩子提前预热,而且注意,不要老和其他孩子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很大一个原因,是家长并不了解孩子。想要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脾气”。家庭中有一个责任感的父亲,就会有一个幸福的母亲,在家庭的镜子”里就是一副和谐的景象。好的家庭氛围,就是好的教育。

总结,人是终身发展的。不论对待自身成长还是对待孩子,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生命不停,发展不止。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这都很正常。家长们需要放松心态、扬长避短”,越自然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