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一走开就哭得像生离死别,10个游戏助你“和平分手”

本文来自@小土大橙子 的微信公众号【buyateng】

小土叨叨:长假结束,不知道今天上班的你是否又一次体验到了分离的不舍?

哪怕是全职,可能咱去上个厕所的功夫,孩子就已经嚎得如同被抛弃一样。

分离焦虑从孩子6-9个月就开始了,给我们不少人带来过困扰,也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以前推送过这个话题,今天再通过莫愁这篇文章深入聊聊,希望帮大家更好地应对,缓解焦虑。

妈妈一走开就哭得像生离死别,

10个游戏助你和平分手”


分离焦虑是啥情况?




出现分离焦虑,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吗?


经常有妈妈担心,明明经常陪着孩子,怎么稍微去热个菜去上个厕所,他都哭成那样呢?是不是意味着孩子没有安全感?

其实,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是婴儿对所爱之人早期依恋的必然结果。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依恋”是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与这个人交往带来愉快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

在特定情境中观察婴儿,研究者将依恋类型分为一种安全型依恋和三种不安全的依恋:



A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婴儿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分离时,他们可能哭,也可能不哭,但是,如果他们哭,是因为他们更愿意与妈妈而不是与陌生人待在一起。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地寻求接近,哭泣也立即停止。约65%的美国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B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

妈妈在时婴儿似乎漠不关心。当她离开时,婴儿也不伤心,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与对妈妈的反应相同重聚时,他们回避妈妈,或者缓慢地走近妈妈,当被抱起时,他们常常并不愿靠近。约20%的美国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C 拒绝型依恋( resistant attachment)

分离前,这些婴儿寻求与妈妈的亲近,常常停止探索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哭,妈妈返回时,他们又表现出生气、拒绝行为,有时打、推妈妈。被抱起后,许多儿童继续哭,不容易被安抚。约10%到15%的美国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D 混乱型依恋( 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attachment)

这种依恋模式反映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重聚时,这些婴儿表现出许多困惑的、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被抱起或接近妈妈时表现出费解的、抑郁的情绪。一些婴儿与妈妈交流时表情茫然。一些婴儿在受到安慰后意外地哭起来,或表现出奇怪的冷冰冰态度。大约有5%到10%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从依恋的类型不难看出,即便是安全依恋型的孩子,也会在与父母分离时哭闹,分离焦虑从6-9个月时出现,一直持续到两岁,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一直不快乐的,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小小科学家探索世界的必经之路。





尾声


分离焦虑无疑是难熬的,但这也是成长的契机。

通过反复去尝试,孩子们逐渐面对焦虑,寻找战胜焦虑的方式。如果体会不到焦虑,也就无法学会让克服焦虑的办法。

我们要相信,一个在充满爱的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能承受少量的焦虑和不适的,我们可以积极应对来战胜焦虑。

对于那些严重焦虑,每晚都会从惊恐中醒来数次(是惊恐,不是哼哼唧唧),稍微短暂分离就承受不了的婴儿,我们可以找找原因,敏感而恰当的响应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战胜强烈的焦虑情绪,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小游戏,就可以用起来。

在分离焦虑阶段,通过行动,你会为他示范如何表达爱及如何回报别人的爱,这是他在未来许多年里将要依靠的情感基础。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土大橙子】。

小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首本婴幼儿睡眠专著《婴幼儿睡眠全书》作者,当当2017年度亲子育儿作家。

公号已有百万粉丝,专注婴幼儿睡眠和其他育儿知识。

关注她,一起共成长。

领寻君:通过小游戏真的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