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适度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从挫折中磨练意志

本文乃作者传奇王者归来1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不管做任何事情,父母都应体现出榜样的力量,这对孩子来说是种无形的有效教育。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因此,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讲一些古今名人的故事,使故事内容能够感染他;让孩子做一个好工作的最好方法是与孩子竞争,这不仅能提高孩子做事的热情,也能使孩子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事实上,再聪明的孩子也很难打败父母。但是,为了培养他吃苦耐劳的能力,他父母可以在工作结束后向他求助并表扬他,做一个打不垮的人。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经》上的这句话,对教育孩子来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讲一些古今名人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8岁男孩嫌奶奶给的压岁钱不是四个人头像”的100元,就大发雷霆,当众羞辱奶奶,使奶奶心脏病复发送往医院抢救。 如今的孩子钱来得太容易,据统计,孩子的钱97.4%用于吃、穿、玩。《中国青年报》曾载文说,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只知要钱,不思问候,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家书71%不足300字。为什么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送进大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从小多吃点苦,多干点活,多受点罪”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在一个真正的案例中,一个著名大学的学生在一个晚会上独唱跑掉,引起一阵大笑,随后回家时自杀了。

现代很多孩子只知要钱

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如离家出走、自杀、杀人等极端方式来解决困难,或许是因为考试成绩差、父母管教严、自尊心受损等问题。孩子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太低了,除了震惊,我们还得深思。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分保护,只要读好书,一切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都是父母做的。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入学率,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这一代青少年没有经受父母的艰苦生活,更不用说他们的祖父母的考验了。因此,虽然一些青少年已经学到了很多书本知识,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恢复。这不能不担心!

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分保护

相关资料表明,与我国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节俭与困苦、美国青少年的民族意识与独立、英国青少年的绅士风度、德国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新加坡青少年的道德标准意识、以及他们对挫折的容忍,是我国大多数青少年所无法企及的。新一代青少年将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为此,除了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丰富和扎实的基本知识之外,还必须根据增强意志的质量和渐进的意识教育。适度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受挫折。

德国小孩的动手能力

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痛苦是不同形式的挫折。理想的阻碍,追求的失败,艰苦的工作,疾病的纠缠,都是挫折的表现。对父母进行挫折教育对其子女的人格、意志、能力和品德具有重要意义。让孩子忍受中度过挫折,能让孩子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使理解升华,也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加强勇气战胜困难。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在一个孩子被训斥之后,他才能掌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些家长太溺爱孩子,怕孩子委屈。他们不允许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果,孩子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无法抵挡风雨,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能挫败,缺乏坚强的意志。

只有在一个孩子被训斥之后,他才能掌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但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家长让孩子承受的挫折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导致孩子产生很多负面情绪,甚至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信心,最终走上自毁之路,这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孩子必须承受的挫折必须是适度的,不能超过他所能承受的极限,挫折的力量只能在积累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孩子摔倒了,你想帮他起来吗?这是近些年采教育界经常谈论的,观点似乎比较一致:如果孩子摔得不重,能够自己爬起,父母就没有必要去扶他,而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意志更加坚强。

孩子承受的挫折超过了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产生负面情绪

但是,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候,或是摔得很猛、很重,父母不伸手扶助,就有点忍了。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没有人热心地帮助他,他会觉得人与人之间太无情了。这不仅会对弱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当他后来看到弱者,正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他也会袖手旁观。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社会会是怎样呢?一句话,我们既不能给孩子尝试挫折的机会,也不能对他们太漠不关心。那么,帮助孩子明白挫折”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名人的成功所带来的挫折,或者当他还是个孩子时的挫折故事,让孩子知道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都有挫折,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成功。

参考资料:《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