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具备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国外学者强调,婴儿相当于受到40斤的推力,从母体的羊水环境和适度温度中推出来。母体的环境相当于太空中的失重状态,出生后这种状态被打破,回到了我们生存的20℃左右的环境中,这对于新生儿而言,如同从舒适的秋天一下子进入到寒冬。原来无需自主呼吸,通过脐带获取氧气,现在需要自力更生了。不仅如此,随着婴儿的慢慢成长,不要不断适应父母的家,以及将来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实现生活里,人们不但要有适应各种环境要素的身心条件,比如适应严寒、酷热、饥渴、艰难困苦、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等能力,而且还具备积极适应的能力。
有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自适应能力的关键是想到将来的能力。具备较强适应性的人,并非不加以甄别地接受将来即将出现的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是为自身而不切实际地信奉所有变化,而是有一种无法限制的对将来的求知愿望,驱使其了解未来即将出现的事情。需要做出最终决定,去统筹各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提前做出最原始的计划。通过对将来的结果的想象,一定会反映到当下,用将来的需求去规划现今的行动和思想,查漏补缺,去除糟粕。

家庭教育分享
若父母对小孩打小确立感情,接触亲密,激励和帮扶,小孩就会理解爱,交际更好,聪慧自信,情绪管控好。相反,若父母要求过高、过严、娇宠,小孩或许会更自卑,感情冷漠或缺乏主见,胆子小,情绪不好。
父母应在小孩的婴幼儿期,寻找合适的机会锻炼其独立性,从平时的活动中,对其独立性进行培养,比如独自吃饭、睡觉、大小便控制、独自洗涮、穿脱衣物等。孩子稍大一些,应培养其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技能。有些父母儿时吃了不少苦头,不愿小孩再有相似的经历,总是在小孩遇到困境时,或明或暗拉Ta一把,或提供必要的帮扶。事实上,父母有所不知,看似是帮助小孩,实则是害了娃。本该娃去做的事情,由父母代劳后,娃的锻炼机会被父母的好意”剥夺了,缺乏亲自动手发挥,他会丧失娃走向独立的机会。

有些父母喜欢在娃遇到问题时,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娃处理问题。父母N次拯救身处困境的娃,他们却一直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挽救自己,倘若有一天父母无力帮助时,娃也没有自身适应改变的能力。父母总是揭露事情的原因,给出答案,想娃之所想,急娃之所急,充当娃战胜困难的保护伞”。这样的非但不是护娃,反而让娃找不到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挖掘出动手处理事情的乐趣和意义,让娃停留在现有能力的基石上,丢掉积累机会的经历。父母不断地出面相救,娃长大后总要一个人面对生活和工作,将来会显得特别不适应,比如,收支平衡计划,买生活必需品,找住所等事物会感觉到惶恐不安。由于跟父母一起生活时,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

因此,当娃提出要自己处理事情时,你有没有出面制止?回想一下,其实娃的能力就是这样在一次次被大人阻止的情况下,丢掉自我体验的机会的。父母应反思一下,别让孩子的独立性毁在自己手上。
电影《宝贝,对不起》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对孩子说对不起的,剥夺了很多他成长跟独立的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