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考虑是不是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教育?但一想到各种问题,又免不了犹豫纠结。来听听培训界的诗人梅大师的分析吧。他的女儿梅小师已经在美国上了一年幼儿园了。
《梅小师美国求学记》是一档记录一位上海中班小朋友移民美国生活学习的系列文章。本文由梅小师的父亲梅大师记录。具体请参见《梅小师美国求学记》前传。欢迎点击上方我们都爱梅大师”字样关注本微信号。
此外梅小师现在也在微博上更新,请关注新浪微博:@梅小师在美国
"梅大师,听说你女儿梅小师在美国,现在读书怎么样啊?我家孩子明年要读初中了,你觉得我什么时候把TA送出去最好啊?"
随着梅小师美国求学记粉丝逐渐增多,每次回国总有不少人问起这样的问题。而且,根据梅大师观察,有这类疑问的家长中,妈妈占多数。(据说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是焦虑妈妈+不着急爸爸的组合)事实上,对面这种问题,梅大师往往无法回答。因为大部分家长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想送孩子出国干嘛。
有个说法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何处,那么选择哪条路都无所谓。
为了帮助那些提问的家长更清晰自己(和孩子)的目标,今天梅大师就来谈谈教育孩子的三大思考。
孩子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
打工皇帝唐骏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书,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主流的反对声音是:成功怎么可能复制?俗话说时世造英雄,在特定年代、特定机缘巧合、特定人物的故事无法再来一遍。现在叫马云再创办个阿里巴巴也是没可能的事情。但是,梅大师更关注的是,唐骏的成功。
怎样算成功?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同标准。按照世俗标准,孩子考上顶级学校,找到受人羡慕(基本上是赚很多钱)的工作就算成功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成功确实比较容易复制:私立学校-奥数/补课-重点初高中-SAT-藤校。但是,这显然不是成功唯一标准。心智成熟,人格独立,正确三观… 如果把这些指标也算上,或许就得重新为孩子规划成长路径了。
教育不仅仅是念书。
或许有些家长会说,梅大师,你讲得都对。但成功这种事情靠孩子以后去奋斗,现在还是先看教育的部分吧。”所以,梅大师要说:教育不仅仅是念书(上学)。坊间流传的一个广泛说法是:国内的基础教育好,国外的基础教育差。
是的,如果你看的教育只是考试成绩(注意,以中国标准的考试),那么确实中国的基础教育完胜。这一年多来,梅大师一直潜伏在小师同学当时国内幼儿园班级的家长群里。每天看着以前的老师布置出来的作业,就知道她如果现在在回到国内上学已经彻底无法赶上当时的同学们了。作为Kindergarten(相当于国内幼儿园大班)快毕业的学生,现在还在学习10-5=5.
但是,教育一定还包含别的东西吧,比如,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仅这一点上,美国教育全面碾压中国教育方式。在美国的时候,梅大师几乎每周都去小师的课堂做志愿者。看着老师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20分钟轮换不同的活动型互动教学,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参与性。
你无法占了所有的便宜。
有得必有失,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换到孩子读书上,很多家长就不明白了。常常有家长这样指望:国内念到初中或高中再出国继续读书。这样中文也不丢掉,英文也能掌握。
对于这样的想法,梅大师只能说:图样图森破!是的,十六七岁离开中国,确实不会忘记中文了。但是,这些孩子的英文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了。梅大师目前是学区English Learner家长代表,参加了好几次学区会议。记得当时提供的一个信息就是,5-7岁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年龄。虽然过了这个年龄再开始仍能掌握英语,但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个语言了(比如看懂莎士比亚的书)。当然,像梅小师这样的状况,再怎么学习中文,估计永远没法像梅大师这样理解中国的古诗词了。
前几天在上海见了一对移民北美近10年的夫妻。先生在上海曾任外企销售总监,英语好(自称在上海可以算得上Top 5),跨国公司经验也足,但是到了国外尝试几份工作后最终自行创业。聊起当时在北美的销售工作经验,他告诉我: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敢请客户吃过一顿饭。因为如果吃饭2个小时,一般前一小时聊业务,后一小时聊生活。他的英语足够打发前一小时,但一聊到生活的话题就完蛋了。老外跟你说起他的生活,你完全接不上话:周末的棒球比赛,家里的宠物,后院的草坪… 你们住在同一块土地,但是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最后,梅大师要说的是,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是属于父母的财产。父母不应该,也更不可能给予孩子一个未来。
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