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红爹”关注我们
第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孩子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父母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交友模式。有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对于孩子的态度比较有耐心,孩子就会将母亲与他的关系模式复制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反之亦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着家暴成长经历的孩子,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成人后也有暴力倾向。
二是父母的爱能给予孩子稳定的安全感,帮助他稳定情绪。如果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帮助他们确认和认知自己的情感,他们就能用比打架”更好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年幼的他们,往往不能对接收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甄别和判断。影视作品、游戏、新闻、书籍中的一些宣扬暴力行为的信息给孩子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小伙伴的错误暴力行为也常是他们行为失范”的原因之一。
第三,孩子的心理因素
挫折感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聚焦不同的问题,触发攻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例如:
2—3岁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物权意识,他们有的因不愿和其它孩子分享物品而出手打人。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这种打人的情况会逐步减少。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有了自主意识。特别是青春期,有的孩子无法用优秀的学业赢得父母认同,为了引起父母、老师、同伴的注意,产生廉价的优越性”,往往会以打架的方式凸显自己的不同。
孩子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价值观不稳定,对情绪的掌控能力还不够强,又容易受到外部负面信息的影响,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非常正常。
但正常”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优秀的父母总能在问题发生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发生后找寻原因,有的放矢不慌张。

孩子具有攻击性,你可以这样做:
第一,追根溯源,探求打人”背后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孩子无理由的打人情况非常罕见。父母们要努力寻求孩子打人的原因,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帮助孩子化解问题。
如果打人是因为孩子萌生了物权意识,那么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如果是因为孩子希望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可以培养他形成正确的胜负观”。打人现象并不仅仅是情绪控制问题,背后都有深层的思想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倍功半。
第二,心灵演练,助力孩子提升高情绪粒度”
美国著名情绪专家莉莎 · 费德曼 · 巴瑞特主张情绪建构理论,她提出:
那些情绪能力强的人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情绪概念,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实例。
巴瑞特教授在她的《情绪》一书中指出,人们的情绪受到情绪粒度”的影响,积极地觉知自己的情绪并预演遇到问题时自己的反应,有助于克服情绪问题。
乍一听好像很复杂,其实她的观点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的心灵演练”不谋而合——我们可以以游戏形式和孩子预先演练孩子情绪失控的场景,帮助他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在和其它孩子抢东西时失控,那么你不妨拿出动物玩偶小兔子和小猴子上演一出抢东西打架”大战。大战的结局可以是打架”或和平解决,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你还可以教小兔子在失控”前深呼吸三秒钟平息怒气。如此一来,孩子经过心灵演练”,渐渐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
孩子爱打人并不可怕,需要的是父母的体察和引导。
下一次,当你的孩子打人时,请给孩子一个大大的爱的拥抱,挖掘他打人”背后的原因,引导他学会掌控自己的小情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
如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
文章来源:跟我学做优秀妈咪
责任编辑:段淑敏
校审:圣地亚哥
值班主编:敏 波 钧
每次爱的奉献,都倾注了志愿者火热的心来来来,加入我们吧!精彩无限,幸福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