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公社 | 孩子轮不到上台机会,该怎么办?

育儿公社 | 孩子轮不到上台机会,该怎么办?

这两天,文话童心的戏剧群里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大讨论。讨论的缘起,是全面表达课”上一些家长的疑问和困惑。而这个困惑,估计所有的父母都曾遇到过,那就是:

孩子没有被老师点名叫到,或者孩子不愿意主动举手,导致没有上台或者发言的机会,该怎么办?!

童心剧社(500)

家长A

来这个课的家长都是抱着提高孩子表达能力的美好愿望而来的。但目前感觉孩子只是做了游戏、看了热闹。本来孩子羞于表达,更应被

家长B

让家长上台或者参与的部分是不是有点多?还是希望能把更多时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体验。

家长C

有个别孩子每节课都上台表演,还有孩子一节课上台两次,但也有孩子迄今一次机会都没有。小孩挺失望的。理解老师因为孩子太多控场不易,但还是希望尽量机会公平些。

╮( ̄▽ ̄"")╭

可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这里,我们如实记录下家长们比较集中的疑问,一是因为这可能是共性问题,是很多家长在日常教育中也会遇到的困惑;二是因为文话童心的所有活动、课程,其一贯宗旨或者说初衷,就是希望能带动更多家长的参与,在探讨与争鸣中彼此启发、在育儿路上共同成长。

让人头疼的问题一:

娃不爱举手不主动

@煊渲妈:

第一次课我家娃是全程坐板凳聆听。其实她不是第一次上杨成老师的课,周围也有很多熟悉的朋友。说实话我对她全程不参与是不满意的,下课后跟她谈了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比较了解她执拗的性格,所以能做的也就是给她说一下我的想法。

第二次课我有事情,好朋友妈妈给我发了娃的视频。下课去接娃,她跟我说:妈妈今天你没在,我举手了!我说很棒!妈妈看到视频了。然后我们又一起看了一遍。我说:你看,这种脱稿的即兴表达是需要练习的,平时学校课后作业老师要求的读书retell你总是想写一遍再讲,妈妈几次提议直接说,你都不同意,其实这种能力是需要多多练习才会有的。这种随时组织自己的想法再清楚表达出来的能力,是一辈子都需要的,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

从这次课之后,我们打卡作业就变成了freestyle,不再那么抗拒,甚至昨晚看完娃主动说:妈妈,我想好怎么说了。我想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收获。虽然可能跟预期不一样,但是自家孩子自己清楚,她就是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物种。我只能提供一些想法、一些环境,至于最后种出来的是颗什么苗,只能在于她自己。

@李娜:

没有上台机会不能全怪老师,我家也胆小,不会主动,所以要先从自身找问题。我那天大胆地举手了。因为想让孩子明白,说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是另一回事。那天我看到了孩子自信的骄傲的笑。虽然我们孩子上节课也没发言,但我觉得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无穷大的,我们孩子这周在学校已经学会积极举手了。我相信,慢慢下来孩子会学着表达。

@ZZ妈:

我家是慢热型的,我觉得上不上台这个事情要看孩子,孩子不想上去硬上去反而会尴尬。上节课我家被邀请上台了,我能看出来孩子是特别特别紧张的,我觉得他就属于没准备好的,所以,这事真的是不用着急的。

让人失落的问题二:

老师怎么不叫我的娃?!

@织锦:

孩子没有获得上台的机会,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一是来老师这边帮孩子争取;二是和孩子一起观察课上如何获得上台机会——别人怎么获得的?我差在哪儿了?该怎么办?一只能管一时半刻,二才能让孩子以后抓住各种机会。

@PPY :

我家娃第一节课举了无数次手,都没有得到上台或者练习的机会。好在她因为上学了,所以习惯了,集体就是这样的。意外的是,第一节课发奖章的时候,杨老师居然给了她,我都觉得很意外,她自己也很惊喜。杨老师的理由是,颁给积极参与且能对其他孩子起到正确带动作用的人。我当时的感觉是,参与机会毕竟是少的,但杨老师的眼睛确实照看到了每个孩子,我还挺感动的。

第二节课,她还在积极举手,得到了一次上台机会,但是没有得到奖章。下课她跑去找老师,老师说:每个人只有一次得奖章的机会,要更多地激励每个人。然后问她,玩得开心吗?她说很开心!老师说,那就是最好的事!

@乐乐:

上过杨老师的戏剧课。我家孩子就是一个想要举手又害怕举手,举手比较晚,有时候就叫不到的孩子。我问过孩子你会介意吗?孩子说有点失望,但是后面的环节又让她没时间失望。看着她的状态我特别放心,其实只要我不焦虑,她一点也不焦虑。

关于家长的环节,虽然我很少很少上台,但是孩子们其实是喜欢这个环节的。大人的示范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去表达,也开阔她们表达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回到家大家可以一起玩,这个收获比在课上的更值啊!妥妥的高质量陪伴。

最后我想说,杨老师绝对是一个超级好的老师,他真的是会把

杨老师的课真的当观众都能收获很多。后来听幼儿园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特别主动,肩负起表演角的各种工作。现在刚进入小学,参加一些活动有表演的环节时,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再聊起杨老师当时课上的内容,孩子也很容易理解。虽然不能算戏精”吧,但整体来说跟自己比进步很大!

@NAN:

我觉得其实家长也不必要着急孩子上不上台表演,如果在下面认真听,老师给其他孩子纠正的也都能学习到,其他的无非就是练胆儿。上课前我就和我闺女说:我不强迫你一定上台,请你也不要勉强我。我们俩就按自己的节奏参与。结果第一节课,我闺女就老老实实坐在下面看,第二节课才举手分享。我其实不觉得这是很大的事情。关于请家长参与,当然有希望家长破冰及更好的理解孩子感受的考虑,不过还是希望尽量重点放在孩子身上。

@早:

其实我觉得该给孩子点时间。咱们文话童心的课从来都不是速效丸,也不是标准件,而是一颗种子,有不同形态的可能。在我看来,父母的参与表面上看来像是占用了孩子时间,但其实是催化剂,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不一样的一面:在他面前可能是什么都会的超人,但是上台也会紧张;平时在孩子眼里可能严厉有加,但上台也能看到柔软细腻的一面。让孩子与家长有共同的学习内容,有这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在我们现在都围绕孩子转、奔波于各大机构的时代,这个附加值更大。

@PPY :

对于家长上台,我个人觉得很支持。一方面我觉得这是特别积极的带动作用,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老师,家长是普通人,无论家长在上面表现得赞还是出丑,都是激励孩子表达的一个场景。二来,孩子学习的途径,做是一方面,观察是更重要的一种,特别是慢热的孩子。孩子上台,老师以鼓励为主;家长上台,老师点拨得明显多一些,传达的点也明显多一点,这是一种媒介。

@兔子:

有些过程真是没办法速成的,真是需要慢慢来的。孩子有个一点一点接受和吸收的过程。至于家长上台,看看孩子们踊跃地喊爸爸妈妈上去就知道,彼此的期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家长上去感受一下,会对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状态有更好的理解吧。退一步讲,家长要是弄明白怎么回事了,回去和孩子互动,其实也是这门课授人以渔的一部分呀。

需要换个角度想的问题四:

在台下就没收获?

@菜的小小菜:

上台的问题,每次都会有家长提出来讨论。我们家娃也是超级慢热,后来才积极起来。感觉杨老师其实是非常尊重孩子的,他怕孩子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上台的意愿,叫上去孩子会有压力。同时杨老师非常强调课堂上的聆听。台下认真的小朋友同样可以学到很多。

@雨婷:

我家孩子很慢热。之前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的观察,才有勇气上台。中间差不多得有一年时间。但是现在上台后,只会说自己准备好的东西,不会临场发挥。我特别理解慢热娃们家长的心情。慢热孩子的家长需要多参与示范,孩子才能慢慢鼓起勇气。杨成老师的课堂让孩子没有压力,孩子才敢说。所以家长积极示范、不催促孩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在台下的时候也很认真地看积极发言的孩子表现,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鼓励。看多了,孩子也知道怎么说了。说不定哪天就给我们惊喜了。

@海心:

所有的课堂都一样,上台是一种锻炼,不上台是一种磨练。从孩子的导图里呈现的,有她上台的感觉,有她在台下看别人表现的感觉,也有她通过老师讲述理解的感觉。而父母上台,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也是父母的一种释放。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贴近孩子。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家长的

----------前方高能的分割线---------

最后,我们送上杨老师对全面表达课”的理念解读。这里面,也含了他对家长们很多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 消除和打破主体参与者,也就是孩子与陌生同龄人、成人之间的防备心理,尽快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2. 尽量帮助低幼儿童与青春期少年克服固有的尴尬心理现状,使其产生并提高愿意主动分享/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家长在场。简单地说,有的孩子可以克服内心腼腆(甚至恐惧)站在众人面前无论说成什么样也是成功的!

3. 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描述事物的基本技巧,让讲述者的语言在种种制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感和感染力;让听众/观众从理性/感性上对讲述者的表达表示认同和产生共鸣。当然,这一切决定的因素都太过复杂,其中,还包括讲述者的外貌、声音、举止等多方面。

4. 肢体方面的表达,是建立在内心依据充分、心理状态饱满、语言表达没有顾虑和演讲环境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的。当然,这还关系到东西方文化和家庭差异等等。

5. 有个别孩子在肢体外化方面很自然地做到了可喜(或不足的)外部呈现,我对他们给予了一定的点评,或许不能满足一些成年人朋友对孩子现状的期待。但我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我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在他们现有的年龄段都有真实的童真、童趣的状态,我们为他们提供艺术培训只是在尊重其个性和个人魅力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各自的原始状态”上加以艺术归拢”和较有针对性的注意”。

6. 过去两节课,我尽可能地邀请更多的孩子进行发言,但确实很难,因为有的孩子属于慢热型,有的举了手也不知道从何谈起,这很正常。我在顾及整个工作坊氛围和节奏的情况下不得不先把他们放一放。下次集体环节会优先考虑到他们的。

7. 四次表达课的内容概括起来:(1)学着说(2)自己说(3)秀着说(4)合作说。

--------------我是还没完结的分割线----------

最后的最后,我们以下面这段引起大家强烈共鸣的话作结。这也是一场大讨论之后,大家共同的感触:大多数孩子都要克服掉内心或多或少的胆怯才能迈出这一步……真实不矫饰是那么可贵。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要做的,是多些耐心,帮助孩子表达更美的真”。

@momo

表达这件事情,有时候我觉得挺私人的、包括表达方式、形式,和意愿。我小时候也抗拒被人点名起来说点啥。我家孩子比我小时候更加慢热、内向和固执,其表现形式就是死活不愿意举手(包括戏剧课一整期),上课溜边坐。即使已经想好说什么,但一被老师点名,就浑身不对劲了。虽然他那么喜爱杨成老师,去看杨成老师的剧还专门花好长时间写了一封信,买了代表心意的礼物。

我觉得,可能这个阶段,书面表达比当众表达更在他的舒适区。所以当孩子被点名发言,却变成了简短问答的时候,我其实并不意外。反而我知道孩子一定充分明白了杨成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善意。这个对他来说,比是不是突破了自己可能更重要。我知道他听进去了,也愿意按老师说的做,愿意在老师的启发下享受表达的乐趣,但肯定需要时间。上课的时候,我看着孩子的背影,其实有时候是在看小时候的自己。所以我知道他大概会怎么想,他是不是愉快,是不是觉得有收获。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是充分共振的。

其实我上节课一直处于动不动就泪目(也许最近泪点低……)的状态,看到每个孩子的发言、表达,特别能进入到他们所能表达的情境中,同时也很感动。因为我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要克服掉内心或多或少的胆怯才能迈出这一步,而他们所表达的东西,又都那么真挚、自然,一点都不矫情,同时也让家长感触良多,或为孩子开心,或者听到了一些平时不曾听孩子表达的话,或者更明白一点身为家长的我们要怎么表达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榜样。

同时特别可贵的是杨老师一直贯彻的三观: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常怀感恩的心,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善待宠物。我相信我们都曾在孩子、家人还有老人面前有过情绪失控的时候,宣泄了情绪但会对别人造成影响,或者我们也会被别人不好的表达所伤害或影响。杨老师提到的这些,其实对家长来说是更重要的一个反思,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就是我们自身的镜子。

帮助孩子表达更美的真”:真实不矫饰是那么可贵。老师家长可以共同帮助孩子在仪态、举止、遣词用句上面更加精进,这些是容易短期看出效果的。我理解的全面表达课,不是技术理论课,而是全面塑造一个三观正、有审美、有内涵、有爱心的真实的孩子的表达启蒙讨论课。课后还需要大小朋友一起复习”巩固,实际运用,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就像学英语一样,日积月累的正确输入才会有持续的、稳定的、越来越好的全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