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没有第二个孔融:家长必须避开“让梨”的育儿坑

首先讲两个分苹果的故事。

没有第二个孔融:家长必须避开让梨”的育儿坑

第一个主角是一位犯人。他口述:妈妈买回来两个苹果,问我和弟弟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的那个。妈妈听了责备弟弟: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后来,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第二个主角是一位政治家。他口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家长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书生杨小麦有话说:

读完这个故事,小麦想起了我们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一个美德典故:孔融让梨。《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利”,指的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年仅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更大的梨让给哥哥吃,因此受到众人的褒奖。现在这个典故经常被众多家长用来教导孩子从懂事起就要学会互让”。

三字经

似乎,类似这样的美德教育”没什么毛病呀?让孩子从小学会互让”难道不好么?

是的,没毛病。

那,小麦先生你为什么会说没有第二个孔融”呢?

1.典故本无罪苹果

其实,典故没无罪,错在使用的方式。

孔融让梨之前,是没有人教他让梨”可以受到父母的表扬、长辈的夸奖甚至全社会引以为楷模的褒奖,也就是说,孔融让梨,是没有带有任何的功利性,是纯粹的由心而发: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哥哥吃。这可能得益于其从小读的圣贤书所熏陶、家里长辈行为的耳濡目染等等,使得小孔融内心已经默默养成并坚定了互让”的品德。

而重点是,当今社会,我们在使用孔融让梨”的典故教育孩子的时候,教他的究竟是让梨”的道理,还是让梨”可以受到表扬甚至可借此得到更大的收益?

苹果

回到文章开头的第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母亲本意是好的:孩子,你要懂得互让。但是,她不应该做的一点是,她在大儿子做出选择前,责备了想要大苹果的小儿子。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孩子:你不互让,不但不能得到大苹果,还要受到责备么?孩子都是机灵的,这群小机灵马上可以反应过来:我只要表现出互让,不但能得到大苹果,还能受到表扬!

于是,聪明如我们的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做么:忍住自己的真实欲望,开始了机智的谎言”,这样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啦!

这,就是我们正打错着”的教育后果,想想,我们本意无疑是好的,但无意中造成的后果何其可怕!

2.杜绝攀比性教育。让梨

是的,千百年来,我们崇信榜样的力量”。但,切记,榜样教育”如果处理不妥当,非常容易陷入攀比教育”的误区。

我们可以选择孔融作为教育互让”的榜样,但是我们的着眼点要在于让”这个动作本身,而非让”这个动作的结果。

小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次考试,你的孩子排名全班第25,而你邻居的孩子排名全班第5,此时,作为家长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对吧?但你也怕伤害到孩子——谢天谢地你没有选择责备,你可能会跟孩子说:宝贝你看邻居某某,人家排名第5,但我相信你通过努力也可以追上他的。

上面这句话看似没有毛病,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责备孩子,反而鼓励了孩子。其实,小麦觉得,这样的话不但难以起到鼓励的作用,甚至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站在孩子的角度,第5名和第25名差距是很大的,你让孩子去追上”邻居的孩子,不就是等于告诉孩子:你不如人家,你要赶紧追上去!这,就是陷入了攀比教育”的误区。

孔融

那应该怎么说?小麦建议:从学习的过程”切入,而非结果”。

所谓结果”就是排名,就是成绩。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孩子,你看某某,他这次能够排在第5,可想而知他这段时间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此,便够了。让孩子养成努力的习惯,便是最重要的。况且,只要孩子学会了重视过程”,学会了努力,只要没有发挥失常等意外因素,学习成绩不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么?这样一来,岂非一举两得?

3.转变教育方式孔融

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

同样的分苹果”教育,造成的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却是两个极端!所以,家长朋友们,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应该转变一下教育方式?

怎么转变呢?

我们可以学习第二个故事中的母亲:教会孩子敢想”敢要”;但,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即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苹果”。

孔融

小麦认为,孩子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拿到最大的苹果,然后,怎么处理苹果就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吧!

家长朋友们,当今社会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竞争意识”。让梨”是美德,但前提条件是,你要先让孩子拥有让梨”的资本——先拥有梨。这个梨不应该是像家长给予的,而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而这,正是孔融让梨”所缺乏的意义,这,也是避免第一个故事中的悲剧”发生的重中之重。

让梨

因此,在孩子从小的家庭教育中,小麦希望家长朋友们记住:没有第二个孔融!如此方能避开让梨”这个常见的育儿坑。

注:以上为书生杨小麦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书生杨小麦原创文章,抄袭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