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大多数母亲会成为陪伴的主力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做妈妈的一边感到欣慰,一边会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样的关爱有时候可能并非孩子想要的。在逛公园的时候是不是能看到类似的场景:小孩靠近花花草草,妈妈看到了赶忙劝孩子离远点,小心有蜜蜂,被蜜蜂蛰到了会很疼;
看到孩子在玩蒲公英会制止,告诉他玩这个身上会痒。处于关心家长会首先将最坏的情况考虑到,对于孩子的关爱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关爱很可能是关爱强迫症的表现。

关爱强迫症即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指一个人容易在主观意识下向他人提供一些帮助或关怀,虽然这些关怀有时候是不必要”的,这些帮助和关怀虽然处于好意,但是也可能使他人不能独自解决处理问题。
而这份细致的关怀被人依赖时,强迫症患者会获得自我满足,对于这份付出所收获的成就感”而感到满足。相反的情况,如果给予的关爱没有获得积极回应就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自责和痛苦。过度关怀他人实际上是对别人需要自己的需要”。
孩子在小的时候尚且需要母亲更多的关爱,但是等孩子慢慢站的噶,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也要适当减少,当然没有刻意的自我提醒,更多的母亲并不能主动调节自己在孩子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分量,到了冬天会叮嘱孩子多穿衣服,不要忘了穿毛裤。做了孩子最喜欢吃的菜还是不忘问一句好吃吗?这些很可能都是过度关怀的表现。
过度关怀的现象在女性中更容易出现,无论女性在当代的角色有什么变化,解放、独立性变强的大环境下女性的照顾者”角色似乎没有多大改变,相比男性对生活的大大咧咧,女性从性别的差异上就注定了她们会拥有更多的爱心”,关怀者加上为人父母的双重身份让母亲更容易出现过度关怀的情况。

在关怀强迫症的影响下父母会过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和人生经验来给孩子指明道路,而当孩子出现不遵从甚至逆反的时候会引起家长强烈的心理反应。对孩子的过度关怀又被称为直升机”父母,用自己的经验和指导强行提升孩子的认知,跳过了自己辨识的过程真的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了更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很多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更多更快的接受知识,于是在教育中他们忽略了知识探索的重要性,直接用结果论的方式给孩子灌输知识来影响他们的对外对内心的认知,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成为父母意志的傀儡而缺乏了独立性。因此家长要切忌不要过度关爱,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
而对于具有过度关爱而不自知的父母来说,及时自查是很有必要的,简单的两个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孩子的情绪和想法是否得到自然表达;孩子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即将面对的生活要有自己的想法。生活不能只是重复和无目的的漫游,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生活是自己的,即便年纪尚晓也要为自己负责,而父母在生活中不要过度抢占”主角的位置,让孩子更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生活。

1. 精神分散专注力差,低效的活动开展
专注力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对于专注力很多家长会存在误会,认为孩子在开小差放空就是专注力缺失的表现,其实所谓的放空开小差也是思考的过程,这时候脑海中下意识浮现出来的内容才是他们心中排在第一顺位”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很多父母眼中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于是在孩子放空的时候将他们从想象的世界中拉出来。实际上专注力的培养应该用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
以上是对于专注表现的理解误区,而更常见的父母关爱做法可能是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强行打断,孩子在专注玩耍的时候父母叫他们歇一会,其实这些也都是打断孩子专注的举动。
对于专注的积极意义其实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理解,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保持专注能提升效率,强化专注性对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效率等等,但是出于关爱的过度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却是习惯性打断孩子专注的存在,影响专注力的培养。

2. 思考弱化,缺乏主见
父母的关怀过多,盯得太紧,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能力获取上持续弱化。孩子在被动接受关爱的同时减少了自己需要主动承担的活动和思考,长此以往,人的惰性无限放大,事事有父母代为包办,孩子长大后成了真正的无为少年,也就是当下人们口中的巨婴”,试想一下这是父母给予关爱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过度的关爱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减缓甚至阻碍孩子成长,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3.适应力减弱,无法独立适应社会
父母的关爱其实就是阻碍孩子成熟的举动,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家中尚且有父母为其遮风挡雨,但是来自父母的庇护终究不能持续一生,未来孩子走向社会依旧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此时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关爱就会变成致命的伤害,没有主动处理事物的经历让人难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和角色的变换,缺乏适应性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下不堪重负。
少一分过度关爱就是对孩子多一分的锻炼和磨砺,得到了足够锻炼的孩子在思考、韧性上都会得到成长,所以父母真正要为孩子做的不是扫清眼前的障碍,而是教会他们跌倒后如何爬起来。失败没有想象中可怕,最可怕的是孩子丧失了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能力。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1.改变管理和强迫意识,理解孩子的规则
过度关爱实际上是一种强化的控制,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处事方式进行灌输,而根源就在于家长无法对孩子的处事方式满意。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中并不是非错即对的,成年人可以被生活磨平棱角丧失想象,但是孩子不同,他们有更多没有被世俗限制的天马行空。
因此在他们的世界中,对与错有时候不是最重要的。于此,父母在看待孩子行为的时候要淡化对错观念,了解孩子们的行为规则,不要以大人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过度关爱的情况发生。
2.父母适当犯懒”让孩子拥有自主性
父母对孩子事事上心,看到什么不合宜的地方会习惯性积极指出。而为了避免过度关爱的情况,偶尔可以在身体、行为上犯懒,保持关注是为了不让孩子真正走偏,但是只要大方向没问题,就要允许孩子去尝试,允许错误,培养主动性。而对于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也不要代办,这时候家长会发现有时候自己懒”一点所获得的教育成果反而会更好。
当然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长需要加以约束。人做一件事之前,先问问自己,只要这件事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不危害社会,那就不应该被阻拦”,这时候成人视角下对行为的要求,而对于孩子而言同样适用,家长在给予孩子自主权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大框架的约束。

3. 不以权威自居,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展开教育
大多数父母为了保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话语权习惯性成为独裁者”,自己说什么孩子就要照做,这样的权威形象有助于家长灌输自己的意志来约束和影响孩子,但是在强压之下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逆来顺受失去自我,一个是强烈反抗激发矛盾,叛逆也就由此产生了。
父母的存在对孩子而言本不该是对抗或意志操控,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自我坚持。这一点父母要有意识,对孩子也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作为最重要的陪伴者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这时候可能会潜意识地成为孩子思想的主导者,但是孩子慢慢长大,家长也要从过去的关系模式中慢慢转换,以沟通为主,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来施加影响,强势而过度的关爱会让孩子一直处于弱势,而在教育中最好的情况其实是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