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美,一个所有绘本爱好者都应该熟悉的名字。
三十年前她负笈日本留学,亲身体验日本对推动亲子共读绘本的不遗余力,从此许下我也要做同样事”的心愿。1988年她回到台湾,在大多数人不识绘本的状态下,积极推广亲子共读观念,洒下儿童绘本阅读的种子。
对于习惯于理性思维的成人而言,绘本就像在教我们用 第三只眼睛” 看世界。如果你也跟林真美一样,因为长年喜爱绘本而想要抽丝剥茧,想探究更多关于绘本的学问,不妨读读今天的文章。
1985年,林真美在日本邂逅了一本绘本—《小蓝和小黄》。当时,她完全不知绘本为何物,压根没想到自己会在翻开书页的刹那,因作者那深体儿童心理,以及再简单不过的形式而惊艳。

林真美(右)接受采访
《小蓝和小黄》的形式,简单到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甚至任何内容的复述,对它都是一种破坏。色块小蓝和小黄,像被吹入活气一般,变成了两个真实的小孩,他们自有法力,将你带到一个有着奇妙际遇的故事里。

《小蓝和小黄》,作者李欧·李奥尼

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
经由这次 开眼”,林真美一头栽进绘本的世界。1996年,她开始尝试翻译绘本。截至目前持续出版的译作已超过两百本。

林真美曾将长谷川义史等多名知名作家的绘本,
翻译成中文版
经典绘本 值得一生守护
经典”是林真美拣选推荐绘本的主要原则。形式与内容能成为典范、经过时间淘洗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尽管很多作品已如老朋友般熟悉,她还是慎重耐心地为读者一次次科普。
早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就有沃尔特·克兰、凯特·格林纳威、伦道夫·凯迪克三人为绘本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沃尔特·克兰


沃尔特·克兰着眼于细密的装饰艺术,在制作上又极其重视手工,其华丽细致的叙述方式,无不在积极宣言,大人应该要为培养儿童的美感而着力。

凯特·格林纳威



凯特·格林纳威则自始至终都在捕捉童稚的真纯与无邪。插图中充满快乐可爱的孩子,优雅美丽的少女,与鲜花,田野,小动物们一起,构成了迥异于当时正日益深入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烟雾喧嚣,呈现出一种诗意盎然。

伦道夫·凯迪克

至于伦道夫·凯迪克,则可以说是立下绘本形式典范的第一人了。他的绘本作品,虽然文字都是取材自现成的叙事诗或童谣短歌,但由于他颇能掌握原文脉动,又能借着插画来大胆叙事,所以他不仅革新了插画在童书中的概念,让插画从点缀的角色一跃而为叙述主体,另外也借由图与文的合奏合鸣,创造出在翻页中带来视觉震撼的创作新形式。
林真美表示,经典绘本若持续消失,我们下一代能看什么呢?所以我希望能呼吁:大家一起来守护这些经典绘本。”
每个大作家都欠孩子一本书
谈到给绘本作家的创作建议,林真美说:好的创作者,一生都不会离他的童年太遥远。
创作者看待生命的方式应该要像大树一样,从童年、青少年、成年到中年甚至老年,慢慢扩散出去,变成一棵壮硕的大树,而不是长大了就抛弃以前的自己,脱离童年的创作者没有办法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日本作家石川惠理子的《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讲述的正是她童年在煤矿区生活的点滴。与小朋友共渡的岁月和友情,经历过的疼痛与温暖全部体现在书中。
回到自己的童年”或许就是最好的建议。
好作品的道理是相通的,第一要有独特性,第二要有普遍性。

独特性可能是表现的方式前无古人或是在内容上的独特,而普遍性则是指内容跨越了时空,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打动大多数的读者。
有了朗读声,绘本才有生命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没有能力独自阅读,绘本就是进入文字书的准备阶段。
所以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读,他们只是专心看图,有成人朗读文字,才能协助孩子同步感受文图完成阅读,进而碰触到文学和艺术。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总统和夫人米歇尔,就曾在白宫草地上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读书会,给孩子们朗读的绘本是桑达克的《野兽国》
成人阅读,是安静的平面阅读”,孩子阅读绘本的方式却是立体”的。每一本绘本,都是注入成人朗读的声音后,才开始有了生命。点读笔和自动故事机虽然有趣,只是玩具,并不是阅读。

凯迪克银奖绘本《小星星的大月饼》

越来越多数家长选择用朗读绘本的方式,跟孩子度过愉快的亲子时间。
国内绘本发展历史不长,多数成人都是在没有绘本读物的年代中长大,自然需要学习如何阅读绘本。
林真美建议:就是读吧,念给孩子听吧,慢慢去感受。家长可能被过去的教育荼毒,被训练成什么都要寻找意义和目的。你就一本一本念,不用焦虑到底要教孩子什么。如果经典绘本都看完了,其实你希望让孩子认识的世界都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