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回到家里一言不发,他不和我打招呼便一个人走进了房间里。孩子的脸色不太好,我有些担心,本想直接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看到孩子的表现,我还是没有出口询问。
等到与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问:"刚才回来的时候,看你好像不是很高兴,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
孩子还是一副不高兴的模样,他说:"唉,算了不和你说,反正你也是听不懂的。"
听到孩子这样对父母说话,父母肯定会觉得孩子很不尊重自己,父母可能会发火。一旦父母发火,孩子就变得更加情绪失控,很有可能说出一些更加伤人的话语。
这时,父母再看到孩子出言不逊,便会更加生气,在语言上可能是更加毫不留情,甚至是直接动手教育孩子。
于是,好好的一顿晚餐就变成了一场战争,亲子关系也变得僵硬。
与孩子交流时,亲子双方如同吃了炸药一样,吵个不停,这是父母担忧的,也是父母想方设法想要解决的。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一言不合就争吵,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展现出相应的镜映。若是父母能够做到镜映,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通常情况下,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寄生关系,另一种是赋能关系。寄生关系就是依赖和控制对方,不能独立,彼此怨恨,但又离不开;而在赋能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能允许他人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这就是理想的关系状态,即一加一等于二。
指责者总是很生气,如果一个人是指责者,那另外一个人很容易变成受害者和拯救者。拯救者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文化中,会认为拯救者很好,但看不到其实拯救者也是寄生三角形的一部分。
如果想脱离寄生三角形,就需要进入赋能三角形。
当一个人指责你的时候,你既不马上采取行动帮他解决问题,也不会认为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倾听者,倾听出他指责背后的需要,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和对方从寄生三角形中解放出来。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产生争执,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不够正确的关系——寄生关系,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依赖于对方生活,并且失去了另外一方,便很难很好地生存下去。
父母和孩子总是不断地在指责者和受害者之间切换身份,这样会导致亲子关系失去了原本的弹性。而"赋能型父母"会自动地把将自己的身份转化为倾听者,先弄清楚问题,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比较正确的教育方式。

它是一种所有人的需要,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发展的需要,一种渴望被记得,被看到,被注意,被欣赏的需要。
"镜映",广泛的来讲,是对于孩子心理体验到的所有东西,妈妈给予的反应,或者说给予的确认和映证。
但在自体心理学中,被镜映的那种核心的感觉,是感觉到自己的主观经验在另一个人那里引起了相应的身心反应。
比如说当孩子感觉到悲伤时,父母也会感觉到悲伤;当孩子感觉到高兴时,父母也会表现地相当喜悦。或许父母不一定能够明显表现出来,但孩子却能感受到。你想想,当另一个人带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父母是什么感受,那么孩子就会是什么感受。孩子肯定会觉得父母很了解自己,于是便有了向父母倾诉的欲望。在倾诉的过程中,父母扮演好倾听者的身份,找出问题,最终合理地解决问题。
这就是"镜映"的魅力,而且,几乎每一位"赋能型父母"都懂得镜映,并且能够合理地将"镜映"运用到生活中。

具体来说,懂得"镜映"的"赋能型父母"有以下特点:
极具耐心,能够包容孩子的坏情绪父母能够克制住自身的情绪,并且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完整地抒发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一种具有耐心和包容心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脾气很差的父母,当他们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他们便忍不住发火,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耐心和包容心的父母会更具有亲和力,孩子也会更加愿意亲近父母。
更加理性,能够完整地剖析问题父母能够完整剖析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本身在与孩子交谈时,能
够克制住自身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头脑清醒,以此更好地倾听孩子的话语;二是孩子能够完整地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
有了自身的理性,再加上父母又非常清楚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才能更好地解决亲子双方的问题。

除了上面两个特点,父母还有灵活地切换各种角色的优点。
事实上,真正的亲子关系是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孩子一种关系,父母应该是能够在更多的关系中来回切换。比如说朋友,比如说父子之间的兄弟情、母女之间的姐妹情,还有师生关系等等。
父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切换自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此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说,当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应该化身为孩子的朋友,静静地听孩子倾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能够化身为老师,教导孩子、纠正孩子。
改善亲子关系,成为"赋能型父母"为了避免亲子像敌人这样的事情发生,父母应该学会吸取更好的教育方式,成为一个"赋能型父母",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赋能型父母"?
暴露"暴躁"部分,让孩子主动说出问题开头刚提到的例子中,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反正我和你说了你也不懂",这句话极有可能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这种时候正是关键的时候,因为父母的话语很有可能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要暴露孩子或者自身"暴躁"的部分,让孩子主动地将问题说出来。面对上面的话语,父母可以这样接:"是啊,你长大了,你的很多心思我都不太了解。"
表面上,父母是认同了孩子的话语,实际上,父母还将自己的"暴躁部分"给暴露出来,那就是"自己不太了解孩子"。这样一来,父母相当于是倾诉了自身的需求,孩子很有可能直接告诉父母全部的内容。

更多的时候,"映射"是用于父母对孩子。父母要认真倾听,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要让孩子看到自身感同身受的一面。这需要父母表现出耐心,因为孩子的话语可能听上去无理取闹。
听到了孩子的想法之后,父母要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够正确的想法,父母也要用温和的语气及时纠正。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解除亲子界限,用包容打破冰点解除亲子界限是指,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与父母与孩子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父母应该尝试更多的关系。不同的关系不仅能够显示亲子关系的灵活性,更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孩子会享受与父母生活的时光。
这需要父母主动去打破原来固有的关系,父母要放下身段,以一个同龄人的角度去面对孩子,偶尔要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去于孩子交流。相信,换位思考会带来更好的亲子连接。
父母应该试着成为一个"赋能型父母",学会运用镜映效果,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