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让孩子飞》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学习的天性和热情?

最近闲来无事,看了一部关于亲子关系与教育的连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去年上映的电视剧,在当时好像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或许都曾是此剧角色中的孩子”,因此特别容易产生共鸣,然而不可否认的,很多人已经走进了家长”角色的阶段,甚至无意识地重复着这些对话、场景、互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观众称它为恐怖片”的原因。

《让孩子飞》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学习的天性和热情?

而这部剧看似讨论各种的亲子关系,但很现实地,几乎所有学龄以上的亲子关系,都与教育”和成绩”脱不了关系。

在理想状态下,亲子、师生、学校,这样的铁三角”理应支撑起孩子一个安全快乐的保护网。然而现实世界中,不少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出现了懒得与父母说话”、讨厌上学”、没动力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等情况,我想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这样的案例。

家长们可能认为那是青少年的通病”,但多本畅销书《让天赋自由》、《让创意自由》、《让天赋发光》、《发现天赋之旅》的作者肯・罗宾森,认为并不尽然。他针对美国父母亲如何面对现今教育环境的这个议题,完成了这本《让孩子飞》,书中深入讨论到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以及新兴教育方式的选择与问题,当然,更提到身为父母亲的我们可以怎么做。

要让孩子飞”绝非单纯放牛吃草,而是奠基在父母亲对个别孩子的深入了解之上,扮演好支持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并充分与学校和老师们正面合作,才能达成。

把孩子送到好学校”里,就对了?

什么样的学校能帮助孩子学得最好?很多年轻人排斥教育,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传统教育的做法和常规妨碍他们的学习。

几十年来,我们的世界与社会有了巨大的转变,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教室”,都仍旧认得出来,因为一般学校的样貌,并未随着这些巨变而调整太多。当然,各种体制外的教育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对于那些因为经济因素或父母教育因素而无法选择的家庭,仍旧在体制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徘徊。

父母亲

这两年,涛哥身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或是送出国。有些家长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这么做,然而也有不少家长,是因为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快乐与对学习”的反感,而改变决定的。然而,就算看似做出了抉择,但这些父母亲仍旧不断地问自己:我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毕竟,教育制度与方式可以实验”,但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应该成为实验品。

身为父母,想为孩子挑选一个好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书中也提到了很实际评估一个学校是否适任”的要素,例如:课程、教学、评量与考试、课表、环境,与文化价值观。以及八大核心能力:好奇心、创造力、评判力、沟通力、合作力、同情心、平静安适、公民力,来观察学校或老师,甚至自己,是否能提供孩子所需的教育以面对经济、文化、社会及个人的挑战。这段内容非常值得父母亲细读深思!

放牛吃草

家庭教育,仍是基石

学校应该提供多元而均衡的课程计划,注重孩子在身体、情感、认知、社会、心灵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这样的责任不是全部由学校承担,家长也有责任。

学校能够提供一般家庭在教育”上的支援,但学校教育并非孩子的全部。特别在幼年时期,家庭给予孩子的安全感、社交沟通的基础能力、生活常规与情绪健康,深刻影响着他们进入校园后的适应状况,当然也包括学习。

无奈的是,若父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这么短,要做的事情却又这么多,又怎样能建立起彼此间的了解与默契呢?当有问题出现时,怪罪学校、老师、同学、其他照顾者,甚至同学的家长,就变成了问题的直觉解决方式。如果此时,学校又无法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来提出三边共同帮助孩子的正面方案,又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亲不把孩子当作学校或老师的责任,而认为自己该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则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也会比较好。当爸妈扮演积极正面的角色,也同时记得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则孩子在校园内外的表现都会更有自信,更正面。

让天赋发光

我们以孩子为生活重心,但却时常忽略他们

父母似乎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饱受压力。原因在于父母自己压力也很大,而且非常忙碌,有时压力来自子女。为了工作、人际关系和过日子,他们已焦头烂额。

我们拼了命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却时常忽略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更时常忽略他们的感受。我们以孩子为生活重心,忙着接送他们,协助他们做家庭作业,带他们去其他小朋友的家玩,不知不觉就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孩子的感受。重视孩子的感受绝非宠溺,而是理解,并且在理解后提供一个合适其成长的环境。

很多人质疑快乐学习”是否存在,认为学习自然就是有困难”的一件事,自然不是时刻快乐。但我认为,快乐学习”指的不应只是狭隘的在学习时充满快乐”,而是广义地设计和建造一个他们喜欢、有归属感的学习环境。

放牛吃草

书中提到的果园小学”,就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例子。

果园小学原本是麻州的问题小学”,但巴特校长上任后换掉八成的老师,招募有艺术特殊专长的老师。他认为:与其每年花25万美元请六个警卫追逐行为不良的孩子,不如把这笔钱投资在艺术课程上。”学校的墙上和走廊上贴满学生们的艺术作品,创造出一个具有激励效果的环境,也让学生认为学校是属于他们的地方。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伟大航道

不论你再怎么关心孩子,如何为孩子打算,还是得放手,让孩子去闯──因为那是他们的人生,不是你的。

我有一个青春期的女儿。她曾经在小学毕业时,信誓旦旦说自己绝对不上大学,因为上学实在太痛苦。却在中学时,因为找到自己的兴趣志向,而开始搜寻全球有运动管理”科系的学校,并且自动地为了有更好的成绩而学习。

学校

我的女儿喜欢语文,讨厌地理化,热爱体育,并且参加了不同球类的校队。她,就如每一个孩子一样,绝对不是时时刻刻充满学习热忱,更不可能喜欢或擅长每个科目,但他们总有喜欢的东西,总有能做也爱做的事。坐着听讲与纸笔考试的方式不适合她,遇上了鼓励发言与讨论,甚至辩论的老师,她如鱼得水。

从她的转变中,我看到学校与老师对孩子学习动机的深刻影响,同一套系统不适用于所有孩子,也确信我们实在不需要太早担忧孩子的志向”。我相信,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渴望独立,也都渴望学习成长、完成梦想。会让一个孩子每日意兴阑珊的,绝对不是数学”,而是环境”,这环境包括亲子互动、社交生活、学校,与老师。

我常提醒自己,孩子天生热爱学习。身为父母,千万别把这样的胃口给搞坏了就好,而我也谨慎地观察她学习的环境是否鼓励她发展,而随着她年纪成长,也逐渐引导她认识自己,并且发展出自我实现的能力。

亲子关系

这样细微的了解,绝对无法在几十人中的大堂课中完成。标准化的教育系统,认为研发出一种教育模式就适用于所有人,也期待所有人照着一条标准路径前进,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世界正在剧烈地改变,我们已经无法由自己的过去而预测孩子的未来,何必尝试这么做呢?她能够完成的,可能比我想像得更多,只是身为父亲的我,是否充分展现了我对她的信心以及支持?

孩子成年前这十八年中,有2/3的时间,家长需要与学校和老师充分配合,在这段宝贵的日子里陪伴与支持他们。在这段摸索前进的过程中,《让孩子飞》提供了家庭、学校、老师铁三角”的清晰框架,让每位父母亲有理论与实务支撑的方向前进。也不忘提醒,以父母之爱”填满框架之间的空隙,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独一无二的学习历程,且独特、自信、快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