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父母后,家里是不是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边责备孩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一边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喂;
一边跟孩子说桌子特别乱,一边又不厌其烦的帮孩子收拾;
一边抱怨孩子大了也不知道做家务,一边又抢过孩子手里的菜板,生怕孩子切到手......

父母觉得自己照顾孩子无微不至感天动地,但其实对于孩子,真正的内心呼喊是处于目瞎耳聋”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沟通。然后父母就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唉,为你付出这么多,却什么都不跟爸妈说。他们随时幽幽地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者等你当父母就知道了”。
那孩子的想法,做父母的有认真去考虑吗?当你责备孩子的时候,你想让孩子给予你回应,是希望孩子和你们讲道理吗?你会接受,还是会换来更严厉的批评?因此孩子只会沉默,变得越来越沉默。他们会误解”:我做事还要被你们批评,还嫌我做的不好,那还是算了,我不干了。
一个生命,理应是逐渐走向更开阔世界的过程,孩子迟早是要脱离母体的,培养一个自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
少做些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有的父母来说却很难。
面对孩子,我们怕摔着,怕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饭菜不营养,怕他在外面欺负,恨不得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是,父母的无微不至,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一、父母无微不至,孩子独立生活往往表现得很糟糕对孩子过于无微不至,最直接的影响是孩子在独立生活方面表现得很糟糕。
当你一边念叨着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边又挽起袖子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对你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一旦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无微不至,到了幼儿园、学校的集体生活,各种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幼儿园里新生入园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很多孩子不会上厕所、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在自理问题上,孩子们普遍表现得特别差。老师也很累,稍有不甚,家长还会觉得是老师没带好孩子。
自理能力是每个孩子必须要学会的能力之一,必须从小培养,几岁会穿衣吃饭、几岁会收拾整理房间、几岁会做饭,没有任何捷径可言,都是靠父母一天又一天的引导和放手。
孩子能够照顾自己,是天下父母都喜闻乐见的事,父母如果把一切都安排好,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无微不至,是一种不信任。
父母之所以替孩子做得多,无非是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得饱、能知冷暖、能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看似是对孩子的深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并且传递给孩子非常强烈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是啊,当孩子将父母的无微不至当成了习惯,做得再多再完美,孩子的心中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感谢的。等到这个时候,你付出再多,都感动不了孩子,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在很多家庭中,不少孩子不懂得体恤、感恩父母,对长辈呼之则来,挥着即去,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对待亲人?是家长对孩子关心太少了吗?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含辛茹苦,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的爱绝对不输其他任何父母。只不过爱得太多太满,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作家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孩子的成长之路,比起无微不至的关心,放手才是父母最该做的事。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