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做妈妈,感觉责任重大。因为,一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的每个行为都会在上面留下印记,影响着他/她的一生,不可倒退、不可涂改。唯有小心翼翼,期望能够给予他/她健康的身体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不至于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造成他/她今后的不幸福。在养娃这条道上,前人经验千万条,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还得自己摸索。
先学会自己面对、接受孩子的不一样,然后教会她面对、接受身体的不一样,甚至是残缺。大宝出生时,全家都充满了喜悦,小脸蛋多可爱啊,头发多柔软啊,眼睛多纯净啊。然而一个探望的亲戚一句话给我们的心底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宝宝的手指怎么长短不太正常?
我赶紧查看宝宝的手指,原来,宝宝的右手手指有点畸形,食指只有2节,明显比左手食指要短。看着宝宝手指的样子,我心紧紧的揪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今后孩子怎么面对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一度极度自责,不断猜测在孕期到底是自己还是家人的不当行为导致孩子手指会这样,互相猜测、埋怨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都无济于事,唯有接受事实。
我小心翼翼地观察她手部的发育和运动,咨询权威骨科专家,专家说不影响手部功能,可以不用干预、处理。于是心中才踏实一些,剩下的就是当她大一些的时候怎么让她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自此,我和家人从小都没有跟她提过一句她手指的不同,让她帮忙干家务活时也不会特意去指出她因手指不够长而不太方便的事。
当她慢慢长大,第一次问:妈妈,我手指怎么跟别人不一样?”
我心咯噔一下:终于来了。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反问:你为什么这样问?”
她说:我幼儿园的小朋友说我的手指跟他们的不一样。”
我用很随意的口吻说:这有什么呀,每个人跟别人都会有些不一样。你看,妈妈身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别人也没有呀。还有,有些小朋友还有6根手指头或者6根脚趾头呢。就是每个人都有他特别的东西,所以他才是特别的呀。是不是?”
宝宝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
刚好当天晚上带她去超市,看见一个老奶奶缺了一条手臂,我顺势偷偷地提醒宝宝去看(老奶奶原谅我,我真不是有意的):你看这个老奶奶只有一只手,是不是很可怜?”宝宝眼露不忍,轻轻点了点头。我趁势说,所以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的手指头跟别人不一样,那是正常得不得了的事情。自此后,宝宝再没提过手指头的事情。然而,心中的那口气依然在吊着,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人际交往的增多,手指头的事儿肯定还得再次爆发。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朋友从孩子出生时起,推拿、游泳、各种早教中心轮番上,稍大一点跳舞、乐器、绘画、编程等等培训班样样不缺。作为没有任何一技之长、没有任何文艺熏陶、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家长,我面对繁花一样众多的教育理论、雨后春笋一样多的培训机构,感觉到了无所适从。一个孩子不可能什么都学,那么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什么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什么才是最适合孩子的?
孩子刚出生满一个月,我就跟着当时的流行,报了游泳和推拿。但是,到了游泳的时候,看见店员熟练、利落、毫不心疼地将游泳圈卡着孩子的脖子放在游泳池里,心中不免焦灼:卡脖子这样行吗?孩子会不会不舒服?推拿的时候孩子哇哇哭,又心疼了:店员的手法是否标准?这样推拿孩子是不是很难受?推按是否真的有效果?回去网络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案例,也没有很明确这样做一定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作用,但是触目惊心的案列却不少。为着不知道存不存在的看不见的效果冒这险,不值得,果断不再去。
稍大一些的时候,各种兴趣班层出不穷,满怀期望地报了一堆,但是成果好像不是很好。兴趣班良莠不齐,孩子年纪小可能也不太适合太复杂枯燥的东西,后来孩子干脆就不愿意去了。折腾了几次,我也就佛系了,何必呢。就让她自己挑一两个喜欢的,喜欢就报班学学,不喜欢也就不勉强了。
但是,兴趣班不报,日常教育还是要上心的。
我摸索着跟孩子玩认字游戏、玩算数游戏,出门让孩子认店铺招牌、路牌的字,多使用考考她的方式,先是很肯定地语气说她不会,等她答出来的时候表现出考不倒她的懊恼,多表扬,以此激发孩子的兴奋情绪,培养学习的兴趣。(看来,夸张的情绪更容易感染孩子啊)
渐渐地孩子字汇量在慢慢积累,我开始让她自己看小人书,看中文字幕的日语、英语动画片,一边看一边认字,不认识的字再问我。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专门督促,她自己看电视也会把看到的词语、成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怎么使用。
讲故事是我们家每天的保留节目,我和她爸爸会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安全教育等等融入到新编的故事中,让她慢慢有个大概的印象。
安全教育是重中之重。每天都有关于孩子的意外发生,每次看到都不忍心点开新闻细看,怕自己忍不住泪目。看得多了,心中不免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一遍一遍地梳理家中危险的地方、小区的安全隐患,细数孩子去幼儿园要经过几条马路,千叮咛万嘱托,一定要负责接送的奶奶务必紧拉孩子的手,一刻也不准放松。为了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我们从不讳言社会的黑暗面,一个个 例子讲解,教她遇到困难记得找警察,找不到警察可以找穿制服的保安、大卖场的服务员、公交车的司机等等。

全才是不可能的,那样的孩子太累了,所有的时间都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之间,那不是我希望她所过的日子。说起来,未来是最飘渺的东西,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即使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日子也不会按着你设想的轨道去运行。一方面是我不能替孩子去做决定他想要成为的人,一方面我有担心她会走弯路,连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楚。
为孩子的未来负责,那父母太霸道了;让那么小的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那父母又太不负责任了。
那怎么办?我只能在生活中慢慢观察她的兴趣爱好,适当引导她去学习她有兴趣的内容,等到等她长大一些的时候,再与她分析、确立她自己的理想,尽量帮助她走她想走的路。
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目前尚未到达那个阶段,我无从知晓我的这个想法和方案是否可行。
新手父母只能是这样,一路设想、一路规划,然后与孩子一路实验、一路调整,以求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余生请多指教!我努力成为你一个合格的妈妈、一个合格的导师、一个合格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