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心理边界模糊,容易失掉“自我”,成长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的心理边界模糊,容易失掉自我”,成长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作者/yoyo老师

有人说,这是一个暴躁的时代,无论走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时,你会感受到那种嘈杂和烦躁。

其实这是新时期人类面对生活压力内心的一个真实写照,所以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其因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种高尚”的思想随处可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但是当拥有这样人设”的人成为父母时,就会用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去教育孩子。

最常见的一个做法就是无条件的分享。

01

他或她”真的想分享么?

一次家庭聚会,女儿带着她心爱的芭比娃娃,大人在客厅里激情澎湃谈论育儿心得,孩子们则在一旁里玩玩具。

不一会儿孩子们那里突然出现了吵闹的声音,原来是女儿的芭比娃娃被外甥女抢走了。

外甥女对女儿说:你就借我玩一下吗”

女儿则一把把娃娃抢了回来:我还没玩够”

就这样一来一往,娃娃的一个胳膊被扯断了,女儿气的坐在地上哭,外甥女见女儿哭了,自己也坐在地上哭,但是怀里还是死死地抱着娃娃,不做任何的让步。

女儿哭的脸色通红,芭比娃娃是孩子爸从外地给她带回的生日礼物,睡觉都带着,格外珍惜。

我”向外甥女要回了女儿的娃娃,并让外甥女和女儿道歉,表姐一万个不愿意。

表姐表示:女儿快被我惯坏了,连最起码的分享都不会,这样长大很容易变得自私。

表姐心是好的,但是这种教育观念我不赞同。难道不分享的孩子就是自私么?

当孩子说不得时候,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自我防御能力的体现,还是一种心理边界的建立。这种边界的建立,是孩子拥有独立人格和充分自我性的大前提。

02

何为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是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时,孩子与妈妈是一体的,不分开的,还没拥有自我意识。

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发展了起来,这个时候孩子会在自我和他我之间做一个清晰的分割,这个时候孩子和他人(包括母亲)之间就会存在一个界限。

孩子3~4岁,孩子心理边界还是进入了敏感期,孩子个体化越来越明显。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会越来越薄弱,他们拥有了自我,这种自我的一个表现就是物权意识的觉醒。

如果在这个时期,家长不能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甚至剥夺孩子的所有权,孩子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以及没办法自己做决定。

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孩子的心理边界模糊,一旦没有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随着孩子的增长,孩子内心留白的地方并不会被填补,反而慢慢的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佛系青年

03

佛系父母佛系娃真的不快乐

闺蜜几天前向我”哭诉,她表示,回娘家时发现,自己的房间改成了弟弟的书房”(游戏屋)。

她说:以后回娘家,我只能睡客厅了,原来父母真的不爱我”

其实我”知道,并不是她的父母不爱她,而是她的父母真的很佛系。也很疼她。

其实闺蜜和她父母也是一样的人,什么都会接受,这次的卧房事件是她反应最激烈的一次了。

外甥女

闺蜜小的时候,是我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与世无争的样子,她拥有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公共财产”。

闺蜜说,她以为放弃会快乐,但才知道一味的退让,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无所有,她就是那种网上自嘲的佛系青年”。

分享惯了就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如果人生是个圆,她早就变成了圆心点,孤独的站在中间,没有自己的心理边界。

这样的她好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是什么都不拥有!因为已经被掠夺的一干二净。

你想让自己人生变成这样吗?其实当你强迫孩子无所谓分享时,孩子并不一定是真的无所谓。可能内心已经千疮百孔,最后无能为力才习以为常。

《正面管教》书里提到:孩子会以寻求报复(无所作为的抵抗)来掩盖受到伤害(不受控制的自我意识)的感觉。

分享本来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分享,那么就只剩下伤害了。

04

心理边界模糊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说:孩子被迫放弃心理边界建立后,孩子会牺牲自我需求,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不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会慢慢的降低,在自己的内心中认为顺从和讨好,才能让自己别人不找自己麻烦。”

1、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在微博上有一个调查,就是你认为自己是属于讨好型人格么?65%的人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有什么特征呢?①不懂得拒绝②喜欢说对不起③难产生幸福感④做事没自我、没原则⑤喜欢迎合别人

从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内心是不够独立的,希望 别人的认可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

正面管教

2、孩子自我意识薄弱

有句话说的好,人不能活的太自我,但是一点自我都没有的人是非常的痛苦的。因为没有自我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在围着别人转。

这样的孩子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会怀疑自我,没有自主,当面对矛盾的时候,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

3、孩子分不清分享与拒绝的界限

分享过度是没有自主意识,拒绝过度是自私自利,如果心理边界不够清晰,孩子通常分不清分享和拒绝的界限是什么。

这样的孩子通常会选择前者,当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分享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但是大多数时候的分享都是以剥夺自己的快乐为前提的,这样的情况下留下的也只能是伤害。

05

怎么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呢

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说: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做决定的权利。这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大前提。

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家长要尊重孩子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家长不能一言不合的就帮助孩子做决定,这样的行为只会剥夺孩子的决定权。

与此同时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分享的前提是自愿,学会分享很重要,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更重要。

只有这样,当旁人像孩子提出请求的时候,孩子心理边界清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外甥女

教会孩子拥有责任意识

孩子自我意识建立,家长的教导必不可少,其中一条就是教会孩子拥有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大前提,也是孩子建立清晰边界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孩子有了责任意识,在就不会成为选择患者,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心理边界也就建立了。

不给孩子贴好孩子”标签

和闺蜜聊天,她表示自己最不喜欢的称呼就是她是个好孩子,因为是好孩子,就要无条件忍让,不能做出任何很正常却被称为出格的事儿。

孔融让梨式”人生让自己难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这句看似夸奖的话却成了她心中的阴影。

所以在养育中,想要孩子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不要把孩子定格在中心点上。这种父母眼中的好人设,对孩子而言会成为最沉重的枷锁。

希望每位父母重视孩子心理边界的建立,让孩子拥有一个立体的人生。

我是yoyo ,从事育儿写作3年,一点育儿心得和大家分享,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点赞、评论、私信我,大家一起交流育儿心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