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二胎妈妈的忠告:“一胎看书养,二胎当猪养”真是这样吗?实际上是怎样的?

一胎看书养,二胎照猪养”,在我家的两个孩子身上就是明显的体现。因为自己是学师范出身,所以对于孩子的养育教育非常重视。

我家大儿子今年9岁上三年级,小儿子3岁上小托班。可以说,大儿子还没出生前就开始胎教启蒙,出生后按照月龄开展相应的教育,3岁前主要看《郑玉巧育儿经》《郑玉巧给宝宝看病》《西尔斯亲密育儿法》《崔玉涛育儿百科》……

3岁以后,从关注孩子的健康养育转为了性格培养和学习能力开发方面,开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

最近还看了一位美国耶鲁人类学家写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书中写了纽约上东区富人区妈妈们的育儿焦虑,真真切切体会到全世界的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趁着宝宝睡着了,分享一下我两胎经历!

头胎顺产女宝39➕3晚上12点破水,之前没有任何的感觉连假宫缩都没有,差不多四点才感觉真正疼七点才开两指,痛到眼泪滴滴答答流,十一点三指因为是个小医院而且接生的是熟人没有无痛三指看我痛得受不了就给我上产床了,然后估计过了一两个小时说看到头发了让我用了但是我已经痛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后来嫂子喂我吃了一块巧克力感觉好点但是痛到说不出话还想吃一块没人喂了,然后医生就给我侧切了可还是生不下医生就给我按肚子,按得感觉肋骨都要断了,按了好久到下午两点四十六终于生下来了,然后痛苦的就是缝针完全没有任何麻药想死的心都有里里外外缝了15针,痛到眼泪都哭不出来了,哭干了一样,不想再感受第二次。

初为人父母的时候,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没有一个有经验的婆婆,年轻的父母往往无所适从。读育儿书是难免的。但是大家都知道,理论离实践的距离不是一点半点。特别是幼小的婴儿在你的手中,根本没有时间给你去学习消化。也不可能给你试错的机会。但养孩子吊诡的却正在这里:第一个孩子往往就是试验品。

但毫无疑问的是,对第一个孩子付出的感情最多。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成长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在带人生第一个班的时候,往往倾注满腔的心血。再往后依次减少,最后成为习惯。

生了第二胎,大致的情况父母们已经清楚了。会发现原来非常纠结或者在意的东西,比方说孩子识字的问题,算123加减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消弭在岁月中。于是对待第二胎的态度往往是放养,顺其自然就好。

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孩子的成长其实自己才是主因。家长无非帮了一点忙罢了。如果一个人明白生病及治病的原理,就会知道我们的很多病都是靠自己身体自愈的。药物起到的是帮助作用,而不是根本作用。

养孩子同样如此。日本一个著名育儿专家写的书非常流行,但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正常的。家长所要做的,不是去干预和改变,而是转变自己的观念,静静的看着就行。慢慢的一切都会变好。

人生正是如此,往往到最后你会发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一胎没有经验,而且是新手,所以会格外的仔细认真。新手妈妈难免会担惊受怕,遇到宝宝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所以会通过看书还有请教有经验的妈妈,会花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才会有这句一胎看书养”的话。正因为在一胎中积累经验了,所以二胎会游刃有余,宝宝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有了自我的判断能力,所以会轻松很多,但是并不是真的当作猪”来养!

###

哈哈第一胎没经验遇事只能电脑搜索,第二胎可以照葫芦画瓢了,还是差很多的。

###

我觉得应该是,一胎的时候很多不懂所以会翻阅好多书籍看看,二胎的话,基本有经验了,所以好多人就说二胎没有一胎那么重视,其实都很重视只是带过一个了第二就很好带了,这个意思![玫瑰]

一胎金,二胎银,三胎才是当猪养[笑哭][笑哭][笑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