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校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即使是孩子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颇具现实感的交流方式。这种重视学生生活的思路在近些年来逐渐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但是孩子们之间的"奇特脑回路",还是让我们常常陷入思考的窘境,很难想出有用的解决办法。

小飞今年8岁,他最近就非常发愁,因为班里有个男生苗苗一直在对他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放学不准回家,要陪苗苗去操场上玩耍到爸妈快下班才让他回家。
这让小飞觉得很不开心,他很喜欢班主任老师,是个热衷于写作文的孩子,如果答应了苗苗的要求,就会影响自己学习。另一方面,小飞的爸妈看到孩子最近经常回家晚,匆匆忙忙开始做作业,也很担忧,以为小飞不好好学习贪玩不回家。

但是苗苗这孩子性格不太好,总是逼着小飞陪自己玩,思前想后小飞郑重和苗苗表示自己不愿意陪他玩了,放学必须回家写作业。
苗苗顿时非常生气,他警告小飞最好"乖乖听话",但是小飞不予理睬。谁知道,这3年级的孩子竟然"心机颇深",小飞第二天上学一推开班级的门,就发现全班师生盯着自己,原来,是苗苗给老师和同学告状说小飞偷了班里养的小乌龟。
这让小飞特别委屈,但是苗苗一口咬定是他偷的,老师也就相信了苗苗的话,还让小飞罚站了一节课。

这件事的后续虽然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但是小飞的心里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向自己的父母求助时,爸爸告诉他"别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而妈妈却说"不要和别的孩子打架,有问题你去告诉老师"。
在后来的日子里,小飞也断断续续被苗苗欺负了几次,他把两种办法都用过了,却完全不奏效,心灰意冷的小飞不知该向谁求助,在苗苗的打骂和欺负、一次次造谣下越来越自闭。
其实,不论是"打回去"还是"告老师",都不是什么有效的做法:
1. 如果别的孩子没有先动手打人,而是用别的办法欺负孩子,那么孩子打对方的行为在老师眼里就成了惹事,孩子会被老师认为是更加麻烦的"坏学生"。
2. 如果自家孩子老实本分不会打人,那么让孩子反击的行为,只是在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

孩子不懂得如何用武力维护自己,这是一种温柔和高素质的基础,家长没必要因为别的孩子不懂事而破坏自家娃的优点。
3. 老实、温柔的孩子也有保护自己的办法,关键是要教会孩子用正确的办法保护自己,比拼蛮力只会让孩子也变得暴力。
相比较而言,给孩子报个跆拳道、摔跤兴趣班,或者学习一下防身术,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搏击文化"并不是完全无脑的暴力,还含有尊重他人、积极竞争的精神。

4. "告老师"的处理办法,通常只能制住那些"突发"情况,比如一个平时不欺负人的孩子突然和别人打闹发生争执,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这种孩子平时也不会乐于欺负别人,老师只要警告一次就会乖乖听话。
告老师会让那些不怀好意的孩子更加变本加厉地欺负人,因为老师顶多训斥他们、罚站、打手板,并不能做出更具威胁性质的行为。
其实在孩子们的交往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鄙视链",比如很多孩子都讨厌"告老师"、"告家长"的同学,会认为他们"没出息",一有事就会找大人。

因此让老师和家长出面都不算是好的办法,当然如果一些学生霸凌别人的行为太过分,给孩子造成了实际的伤害,家长和老师是必须尽早出面解决的。
我有一个同学小时候就是遭受其他同学言语上的霸凌,那个"坏孩子"威胁他说"你必须以后给我当跟班,不然我就让我爸爸开除你爸爸,让你爸爸没工作"。
在"好孩子"被对方欺负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坏孩子"的爸爸只是单位的一个小组长,根本没有开除员工的资格。而我们年级小,什么都不懂,那个"好孩子"也是凭着自己所有的能力去保护自己的爸爸。

孩子的思维我们无法理解,但是孩子也会有自己的"苦衷",这些理由在我们看来或许很可笑,或者完全没有道理,家长在听到的时候可能还会"嫌弃"自家娃幼稚、"缺心眼"。
但是,倾听孩子的想法,别给孩子受到伤害的心灵上再添新伤疤,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