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1个多月,孩子们终于适应了群体生活,家长们喜笑颜开,终于可以透口气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竟只要养了娃,就有操不完的心。
这才开学1个月,育儿群里就已经有无数宝妈在吐槽抱怨娃在幼儿园的状态:
开学一个月,娃已经被告状5次了,经常在学校招惹其他孩子,每次接孩子都要被留下来谈话,真是丢脸又头大…老师啊,我家娃像只小绵羊,经常在学校被欺负,带去学校的玩具不是被抢就是被玩坏…我女儿在家像个小霸王,在学校却非常胆小,老师指东不敢往西,看见同学也不敢打招呼,真心头疼啊...你家娃是哪一种?
杜克大学的约翰教授针对不同类别的孩子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校园社交中孩子可以被分为6种基本的类型:
第1种:受欢迎的孩子”
大概只有15%的孩子能幸运的成为受欢迎的孩子”,这类孩子总会出现在所有喜欢的人”的名单上,每个人都想和他们交朋友。

这样的孩子在小团体中,往往也是最被信任和拥护的,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其他孩子也会更加优秀。
第2种:被接纳的孩子”
除了受欢迎的,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同伴的喜欢和接纳,约有45%的孩子可以归到被接纳”或者普通人”的类型中。这类孩子没有攻击性,也没有破坏行为,在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也表现得还不错。简而言之,他们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孩子。
第3种:被排挤的孩子”
约有10%~12%的孩子会不幸运的被归纳为被排挤的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又可以分为两种:被排挤-顺从型”和被排挤-好斗型”。

这类孩子不但不被群体所接纳,甚至班级里跟他们走的近的孩子,也会被群体视为异类。所以这部分孩子的社交风险是最高的。
第4种:被忽视的孩子”
大约有4%的孩子在班里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力,完全被同学们忽视。他们不被喜欢,也不被讨厌,甚至不会受到任何关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小透明”。
第5种:受争议的孩子”
还有4%的孩子被归为这类,他们可能是班里的丑角”,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却觉得惹人厌;
也有可能是小团体里的领队”,有些人把他们视为偶像,另外一些人则厌恶他们。
第6种:定位模糊的孩子
剩余的20%则是定位比较模糊的孩子,他们不能被单纯的归类到以上任何一种类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的崽,老师眼中最受重视的娃。但在一个小小的团体里,必然会有人承担小跟班”,小透明”,甚至被排挤的观望者”的角色。比起孩子受不受欢迎,结交到真正的朋友,能顺利正常的社交才是最重要的。

刚上幼儿园(3-6岁)的孩子正处于社交敏感期,有没有固定的玩伴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此时培养孩子的团队交往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的各种社交难题,怎样才能帮他们从容度过危机呢?
爸爸妈妈们可以了解和评估一下娃在群体中所处的类型,在日常的养育中,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
NO.1 幼儿园里的小霸王社交症状:脾气暴躁,有攻击性,不听指令,喜欢争抢,经常被人告状…
为什么会这样?养育方式不当。目前很多家庭状况几乎都是6+1型,所有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在家食物和玩具都是独享,家里对孩子过于宠溺,造成孩子不会分享,只会独占和争抢。
触觉防御过强。这类孩子会很排斥肢体接触,可能被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都会觉得别人是在用力打他,因此会本能的报复回去。对不熟悉的声音和新环境也会格外敏感,甚至还会因此产生不安和烦躁的情绪。

缺乏有效沟通。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看到别人新奇的玩具、图书等,就想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就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
想获得关注。孩子在家时是唯一的重心,可到了幼儿园之后,老师要照顾所有的小朋友,不可能把精力专注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会让一些孩子产生不适应,甚至失落的情绪,因此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例如争抢、破坏、打闹等引起老师的关注。
家长怎么引导?● 引导孩子分享。
建议调整家庭教育方法,逐步让孩子学会分享。
首先,大人要处处做出表率,例如:吃饭时可以先给老人盛饭,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吃;然后过渡到鼓励孩子,让孩子尝试去做这些事情,同时还要及时对孩子做出表扬,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 做好家校共育。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要充分保持一致,孩子争抢或打人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必要时接受相应的惩罚。
例如:因为打人,好朋友不会再跟他玩了、取消一次期盼已久的外出游玩、拒绝一次购买最喜欢的玩具的机会等等。

● 帮孩子学点社交技巧。
在教育的同时要教孩子一些适当的社交方法,鼓励孩子进行尝试。
例如:很喜欢别人的玩具时
可以与小朋友友好地协商,询问意见。
可以拿着自己的玩具和他一起玩,或者交换着玩。
把自己的小饼干分给他一块儿,拉近关系。
ps:如果孩子是触觉敏感,家长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触觉相关的感统训练。
NO.2 幼儿园里的小绵羊社交症状:胆小懦弱,玩具被抢不敢还手,经常被欺负…
为什么会这样?不懂自我保护。说到底就是家长为了保护孩子,对孩子社会交往进行限制,平时关在家,孩子没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与条件,也从没有遇到过被别人欺负和被别人抢走东西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自然不知道如何去应对。
胆小懦弱的性格。懦弱的孩子要么有个强势的家长,在父母的长期压迫下会显得畏手畏脚;要么家长事事包办,在家庭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不敢说、不敢动、不敢做,最终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遇到欺负和委屈也不知道反抗。
家长怎么引导?● 积极与老师沟通。
与幼儿园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要和班级老师多交流,并毫无隐瞒地向老师介绍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家长的顾虑,听取老师的意见与建议,并做到积极配合,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同步。
当孩子受到欺负和委屈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遇到具体的玩具被抢”问题,家长不要马上扮演孩子的救世主”,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
当孩子最初胆小不敢做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地提醒孩子你……(这样)做试试看”,并陪伴在孩子身边,后期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
● 平时家长要学会放手。
我们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像小草一样的成长”的环境,更加提倡放开手,把机会让给孩子”的教育思想。
让孩子勇于体验失败和挫折,引导孩子积极探索与发现,鼓励孩子敢于动手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NO.3 我就是很害羞”社交症状:胆小怕生,内向,不擅与人交往……
为什么会这样?触觉敏感。触觉敏感的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不愿与人交流玩耍。当他们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时,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会让他们产生强烈不适,因此会主动的远离和回避,逃避社交。
天生的气质类型。气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天生行为孤僻,不太合群,入园之后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恐吓的教育方式。不仅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胆小、内向,不当的教育方式同样也是罪魁祸首。
有的父母经常用吓唬的方式让孩子听话,你要是再不乖,大灰狼就要来吃掉你”,别闹了,再闹坏人会把你抓走”……
如果孩子总是受到这样的恐吓,就会逐渐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
缺乏社交技巧。一些家长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很少带孩子出去玩。由于接触人少,孩子从小没有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家长怎么引导?● 创造条件锻炼交往。
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小朋友。一开始可以设立低一点的门槛”,让孩子顺利融入。
例如:先找年龄差不多大,在独立玩耍的小朋友。因为年龄相仿,心智和乐趣更相似,更容易玩在一起。

或者找一群孩子中带头的,因为这类孩子往往更热情,对生人的接纳度也更高。
然后再慢慢过渡到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循序渐进。
● 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协商解决的办法,或者带领孩子勇敢地尝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畏惧感,当孩子愿意进行尝试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寻找专业机构解决。
触觉敏感是感觉失调的一类,剖腹产儿童(分娩过程中因为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失必要的感觉刺激)更容易出现触觉敏感。触觉的发展需要提供适当的触觉刺激,家长们在家应该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丰富的触觉环境和被动的触觉刺激(包括肌肤的接触和物体的接触)。可参考:粘人爱哭胆小?改善触觉失调的6个小游戏,简单易做,家长收藏进行家庭训练。

除此以外,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学习、交往和社会生活,应当寻求专业的训练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