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给孩子立规矩,其中最考验的,就是父母的决心

辛辛苦苦在家建立起来的规矩,外出一次,一切回到解放前。

在公共场合这个棘手的场所,无理取闹该如何收场?

1

如果环境允许,顶一顶压力应对如常

如果公共环境本身是比较开放嘈杂的那种,对哭闹的容忍度比较高,而且爸爸妈妈也是那种可以顶住一定程度的社交压力的人。

适用的场景(示例):

吵闹的超市里,非要买包糖吃,不买就坐在地上蹬腿;喧哗的游戏场,说好了再玩5个项目就回家,宝宝最后说话不算数。

这类环境比较热闹,带孩子的父母也比较多,大家的包容心和容忍度会更强一些。

到处都是因为要求不能被满足而哭闹的娃,多你一个也不新鲜,那么可以继续坚持原则。

对于明知不合理的请求,宝宝不断地升级哭闹,说到底都是因为哭闹最终能带给他想要的。

而在公共环境,这种可能性显然会更大。

给孩子立规矩,其中最考验的,就是父母的决心

2

如果环境不允许,抱离现场

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迎接路人眼光洗礼的勇气,或者公共场合本身就是比较安静的、不宜大声喧哗的地方,比如餐厅、会馆、图书馆之类,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抱离现场”。

脱离当下的尴尬环境,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绪,也重新稳定孩子的情绪。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跟孩子约定好,除非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继续参与。

适用的场景(示例):

楼下小花园,抢了小伙伴的玩具,当人对方面立规矩,对方一般会说没事没事,不了了之;餐厅,因为要求不合理被拒绝,大吵大闹影响到他人;一些在外人面前立规矩会伤害宝宝面子的情况,比如昨天说的玩小鸡鸡。

3

最重要的,是你的坚决

有的人说,干嘛把孩子搞得这么可怜?不就是一个玩具鸟吗?回头给她买个就是了。

我常常看到4、5岁的孩子在超市的地上撒泼打滚非要买糖,或者在某个专柜面前哭着闹着要买家里已经有了的一模一样的玩具。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必须知道,有一些界限他们必须要遵守,有一些失望他们也必然要承受。

不随便抢别人的玩具,不见到什么要什么,不以撒泼耍赖为要挟要某样东西,这些听上去比较有礼貌有教养的行为,不是天生就会的,他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强化,也需要多碰几次壁才能接受这些现实。

在自身和外界环境不断的磨合中,孩子也能慢慢的学会,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什么是比哭闹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内外一致性的规则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相反,当孩子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对结果就会有正确的预测,反而是更有安全感。

如果每次闹得凶一点就可以改变规则,反而让孩子拿不准底线,拿不准是不是该给自己的哭闹升级一下。

游戏场

给孩子立规矩,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中最考验的,就是父母的决心。

如果你还没想好自己能不能坚持到底,那么不要轻易开始,这样至少哭闹可以保持在现有水平,而没有升级。

一旦开始改变,可能会有短暂的哭闹升级,因为宝宝会觉得,为什么平时哭成这样就可以成功了,为啥这次不行?是不是还得哭上10块钱儿的妈妈才能妥协?

那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放弃了,那就是人为的加剧了孩子的哭闹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