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带儿子打疫苗的时候,医院里人满为患,而且到处哭声一片,中间还夹杂着父母对孩子诱惑、威吓甚至斥责的声音。
不哭不哭,爸爸一会儿给你买玩具。”这是爸爸诱惑的声音。
你要是能忍住不哭的话,我们就去买冰淇淋。”这是奶奶宠溺的声音。
不准哭。”听声音就知道妈妈的表情有多严肃,甚至厌恶。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大人一句无心的话,孩子会记得很清楚!
仿佛这些家长一生下来就长大了,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怎么面对恐惧的。

小时候,当你伤心哭泣的时候,有没有被大声呵斥:不准哭”?!
我有!小时候我是个特别爱哭的孩子,以至于眼睫毛都被我揉掉了好多。每次哭泣的时候,引来的不是父母的关心,而是他们指着我的鼻子说:不准哭,把眼泪擦干净。”
即使我现在做了妈妈,依旧看到很多父母,常常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不准哭”。
是因为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伤心吗?
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哭泣让他们没有面子吗?
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天生就应该管理好自己的心情吗?

而我,正因为经历了被爸爸的粗暴对待,在对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的情绪。每一次去医院打针的前一天,我都会跟他做好心理预期:明天我们要去医院打疫苗,疫苗可以保护我们身体里面的小精灵健健康康不生病,还可以让我们身上肌肉更多,更有力量。打针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痛,但是只会痛几秒钟。如果你觉得痛可以哭出来,可以哭10秒那么长的时间哦。”然后我们在家里会玩一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
医院里永远都需要排队和等待。每次排队的时候,我就会找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给儿子讲故事。快到我们的号时才去排队。这个时候啊,他就会观察医院里的其他孩子。
妈妈,你看他哭了。”
妈妈,你看那个哥哥想要逃跑。”
妈妈,我也有点害怕。”
这个时候,我就会给他一个拥抱,亲亲他,宝贝不怕,打针只有一点点疼,而且有妈妈保护你呢。我们家宝贝最勇敢了,是一个小勇士。”
我们的小勇士打针的时候还是哭了,但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哭,他哭的很平和,看得出来是觉得痛才忍不住流泪,打完针我立刻开始鼓励他:宝贝真勇敢,来,妈妈要表扬你。”说完,我们一起手掌相对,啪!这是我们约定好的奖励方式!小家伙看妈妈表扬他了,立刻破涕为笑。接着,我又开始给他讲刚才讲了一半儿的故事。

孩子的情绪是多面的,不仅有哭泣,还有高兴、委屈,甚至还有生气和愤怒。高兴的时候还好说,至少心情愉快,不会做什么破坏性的动作。生气和委屈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好好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就会出现所谓的熊孩子。轻微的表现可能是哭鼻子,赖地上不起来,严重一点会摔东西,也可能会打人,甚至打父母。这些情况出现,并不代表孩子不乖,不听话,而是他遇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又不会说出来,所以用这些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恐惧。

如果此时妈妈能站出来说:宝贝,你现在生气了吗?是因为什么生气呀?”---引导孩子把内心的不满先说出来,然后再引导他怎么处理问题。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表达内心的情绪,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反,一味的呵斥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爱!
当你的孩子哭泣的时候,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欢迎留言,把你的好方法也分享给大家!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