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夏天语文教育
01 开篇语「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法国思想家卢梭
昨天傍晚跟母亲一起吃饭闲聊,无意中说到了跳楼的Facebook华人雇员,用这么悲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无助。刚刚放学回来的大宝插嘴说道:今天我们班有同学要跳楼呢,被老师给拦住了。”我当即就是一惊,这才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就知道采取这么激烈的方式。那他为什么要跳楼呢?”大宝说:我也不知道,就是回来的时候听见老师在批评他,不要做那么危险的事。”
一阵唏嘘后,很自然的就聊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母亲说:还记得那个父母不在北京买房子他就不参加毕业答辩的孩子么?”
我忽的想起来,当年的神童张炘炀!

1978年,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平淡却又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预科班”开学,共招收21名15岁左右的学生,此即为后来闻名全国的第一期少年班,包括宁铂、谢彦波、干政等人。
同年,张炘炀的父亲张会祥考上大学。三年后,张会祥因为拿不出1.5万元的学费,只能忍痛放弃已经考上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第一届MBA班。毕业后,张会祥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就这么安稳地过上了日子。
1995年,张炘炀出生在炎热的七月。张会祥给孩子起名炘炀,是希望这个命中带火的孩子能够突破他这平淡的一生。从此,注定了张炘炀的一生要与常人不同。邻居们都反映,张炘炀之所以这么优秀,是跟他父亲分不开的。
他爸啊,我的天啊,谁也做不到。这世界上都少有。从小走到哪,他手里的小棍就写到哪。 这么大的小不点,两三岁就会念报纸,他爸功劳最大。”

如果要详细比较的话,小时候的张炘炀,要比1978年的第一神童宁铂还要优秀。
宁铂:2岁半可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数数到100,4岁识400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和使用中草药,8岁下围棋读《水浒传》,9岁可作诗。
张炘炀:两岁半时,短时间内认识超过1000个汉字,3岁时能读报纸,4岁读一年级,6岁读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10岁考上大学,13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硕士,16岁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
张炘炀甚至还保持着全国考试系统的两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全国最年轻的硕士,全国最年轻的博士。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优点越大,缺陷则越突出。张炘炀的缺陷,随着他进入博士班后像他的天分一样一览无余。
可能是因为他暗恋上了大学同班一名大他八岁的女同学,想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可能因为他生活在大他若干岁的环境中让他更加窘迫焦虑;也可能他觉得16岁考上博士已经100%实现了父母原本不应该有的梦想,接下来父母应当为他做点什么作为回报。总之,张炘炀要留在北京,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房子上。
接下来这件事大概已经众所周知了吧,张炘炀威胁父母,如果不全款在北京买房子,他就拒绝参加硕士毕业答辩,也不再考博士。
曾经有很多网友批评张炘炀的做法像个智障儿童,家里什么经济状况他心里没个X数吗。
张炘炀说,他自己最大的弱点就是受不了家里出现任何变故,一旦听到了,我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像他这样因家庭变故所导致一蹶不振的,还有另一位神童,王思涵。

王思涵算是最不像神童的人,他是完全考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神童”称号。
他的父母并不像张炘炀的父亲那样有文化,而只是具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从1987年王思涵出生后,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倾注在了王思涵身上,也把整个家庭的未来移交到了王思涵肩膀上。他们一直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坚信着考上大学可以走上吃公粮”的路。
在父母的深刻影响下,王思涵自幼便聪明懂事。在别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疯跑疯玩的时候,王思涵正在家里心无旁骛地学习。
后来王思涵自己也承认,除了他略微比别人稍聪明外,主要还是他比别人多若干倍的学习量。在东北育才学校这所拔尖的中学,依旧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剩余时间都在学习的王思涵,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高中6年的课程。

2001年,刚刚14岁的王思涵参加了高考,成绩居然高达572分,超出分数线60多分,轰动一时。据说当时《华商晨报》等媒体对他进行了详细报道。
根据他就读的育才中学和他的分数,王思涵是完全够格被保送进浙江大学的。因为浙大每年都来育才中学招收部分神童”学员进浙大的少年班学习,一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但是王思涵的父母望才心切,一心就想让孩子报考北大清华,但最终落榜。
此时,听说他事迹的沈阳工业大学领导找到王思涵家,给予了以减免学费为代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王思涵到沈工大上学。考虑到不宽裕的家庭条件,王思涵最终选择了沈工大的自动化专业。
因为某些不太能说清楚的原因,沈工大当初承诺减免学费的事情并没有执行下去。为了交付学费,王思涵父母卖掉了房子,搬进了一间只有12平米的出租屋。随即,王思涵的父亲病倒,因为无钱接受更好的治疗而很快撒手人寰。之前为了养家糊口并支持儿子读书,王思涵的父亲一直在打两份工,每天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同样都是内向性格的父子俩,根本没有时间好好聊聊天,或者在一起干点什么。父亲甚至来不及看到王思涵毕业时戴上学士帽的样子。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王思涵一直积极向上的态度直接压扁,从地面打穿掉到了十八层地狱。父亲走了,奶奶、大爷、姑姑也相继辞世,丧亲之痛在王思涵心中蔓延开来却无处诉说。这个年龄无法承受的痛苦让王思涵再也不能继续学业,原本就不适应大学群体生活的他开始逃课,一个人躲在宿舍里看书,仿佛这样可以让他与这个不友善的世界完全分隔开。
很快,他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其实总结这两位最像神童的神童”和最不像神童的神童”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两人具备明显的共同点:
在家长的强力干预下,童年被透支,在适龄阶段缺失了必备的道德教育,缺失了人格建立,缺失了必备生活能力培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好像现在整个社会都忽略掉了这件事,包括神童的父母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家长和孩子们都在为了高考而疲于奔命。但是为什么要高考、为什么要上学这件事却很少有人过问。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上升,社会压力也在逐步增大,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在整个社会都在贩卖焦虑的环境下,家长们更是弥漫着急躁情绪。
教育也随之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工具: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教育能够在自己身上打上一些标签”,让自己更具备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生活中取得一定的社会和(或)经济地位。一旦教育这个工具对最终的目标无益,则会很快地被抛弃。曾经有个问题在网上很火,高中没毕业的韩寒为什么可以成功?”

背负着让孩子们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及我没有实现的梦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的想法,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拼了命要让孩子超过同龄人,以让他们更加突出。
神童们的人生更像是一场由家长安排好的游戏,家长出钱出力,帮助神童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关。
张炘炀这么评价他的父亲:他首先创造出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我头上。”
神童们的确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到了,但是在他们通关以后,又该怎么办呢,缺失的人格和品格又该怎么弥补呢,难道通关了就说明了他的一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即使这样,那神童们快乐吗?
耶鲁大学教讲出了笔者的心声:
孩子之所以上学是因为Ta要认识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并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做好这个准备。
以上为笔者一家之言,与各位家长分享。欢迎您在下发讲出您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