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精英,为什么我们要所有孩子都努力?

经常发表一些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文章,有朋友留言提出:

我想看到更少的精英鸡汤!

因为下一代人中,精英也就是那百分之几! 事实确实如此。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并不大,在课堂上刻苦学习的那些知识,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当中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将来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精英,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孩子都努力?

01为下一次起飞积蓄力量

首先,我想请大家明确一个观点: 应试教育出来的精英不等于社会精英。

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孩子,不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而是同一批孩子中知道努力、学习能力中等偏上且自我觉醒较早的孩子。

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精英,为什么我们要所有孩子都努力?

换句话说,应试教育筛选出的孩子,是最先触摸到考试筛选规则的那批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和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清楚地明白如何得分”。

另一批孩子则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触摸到这个规则,因此在这一场应试教育中,落后一步。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筛选分层。

但,在应试教育中成功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

在社会这个庞大、精细、多维的大型考试中,虽然不同的学校导致每一个孩子的起点不同,但通关的道路不止一条,评价标准也变得多样。

所以说,在应试教育中并没有出类拔萃的孩子,还有其他的改变机会。 为什么要让所有的孩子努力?

是为了让孩子在下一次改变之机到来时,积蓄足够的力量,实现新的跨越。

一个普通的孩子,可以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也许会中途发力、弯道超车,成功唤醒内在的潜力,跻身优秀的同龄人行列。

即使没能成为那百分之几,也能通过自我奋斗,变得优秀,创造更好的生活。

02为了最大限度的公平

很多人批评国内教育,觉得不如国外。

就拿美国来说,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口号、宽松的课堂氛围、很少的作业,让人羡慕。

而中国呢,每个孩子都要努力,做很多作业、经历很多考试,压力很大。

那中国为什么不学一学美国,让孩子们都过得快乐点呢?

实际上,看起来幸福的美国教育,十分残酷不公。

为什么这样说呢?

美国小学下午3点放学之后,只有黑人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一个不去辅导班,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看起来,美国的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想将来跻身为社会精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显然,能够为孩子提供这些资源的都是什么样的家庭。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主义的国家,他们只做而不说的事情是,用5%的精英做火车头,拽着95%的民众前行。

在美国,大体上是有钱人的孩子读好学校。

对美国人来讲,只要保证这5%的精英足够强大,整个美国就足够强大。至于他们的超市收银员、卡车司机、工人、农民等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如中国人扎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这样,通过公立学校提供的有限基本教育,淘汰掉95%普通家庭的孩子。

西方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而中国教育虽然苦,却是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

最有效率的教育,当然是对精英进行精英教育,对普通人进行普通教育,然后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工。

社会

但这样做有一个突破不了的难点是,在通过一个统一的规则进行培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谁才是那百分之几的精英,绝大多数家长,也不会承认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差,心甘情愿早早放弃。

对此,中国的做法是,将所有的孩子都当成精英来培养,通过高考制度来进行选择,宁可牺牲那不是精英的95%的孩子的快乐与时间。

中美教育的优劣,恐怕很难定论。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做法其实更公平。

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所谓的快乐教育,对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讲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穷人家的孩子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会更小。

03普通人更需努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 没能成为精英的普通人,不需要努力。

实际上,正因为是普通人,反倒更需要努力。

社会资源分配是金字塔形的,而人群分布是倒金字塔形的,这造成的后果就是: 因为资源配置和人群分布呈反比,导致越是普通人生活的底层,竞争越是激烈。

社会精英

正如《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红桃皇后那句话所说的一样:唯有努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对于普通人来说,唯有努力奋斗,才能维持好当前的生活。

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并不是一定要逼迫孩子成为精英,而是因为,希望孩子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并不是说,成为精英的孩子才能获得幸福,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充实人生,同样也收获满满。

我们鼓励孩子努力,只是因为: 不管一个人能否成为精英,都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过上值得过的人生,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