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子沟通中的延迟评价法?它是指家长在孩子行为表现已经发生,并存在一定时间差后,再去评价孩子的行为表现,它区别于同步评价。在两种典型行为的情况下,家长都是急于评价的。如:孩子能够主动向长辈问好,或者是孩子有动手打人或骂人的行为。
延迟评价是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方式,它区别于心理学上教育者对学生的延时评价,延时评价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的规律与答案。

延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的针对对象不同
经过多年的访问与研究,大多数父母的评价都是出于自己主观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是孩子能够接受评价的最佳时机。事实往往更加残酷的是,父母的评价与子女的自我认知在不一致的情况下,激烈的矛盾就爆发了。
美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金伯莉·布莱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出,情感引导的重要作用,其首要的前提就是家长的情绪控制,当然这样的行为有一定难度。连她本人也需要在情感手环”(自己制作的带有控制情绪”字样的手环)的帮助下,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控制是延迟评价的重要前提。

金伯莉·布雷恩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在解决了情绪控制的问题后,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延迟对孩子的评价?这样的做有哪些好处?
延迟评价对积极行为的案例在萱萱8岁左右, 我和她约定每天阅读一小时,并确定了读书的宗旨:读书是终生的习惯,不在于一时一刻,而在于心里有它。起初我们坚持的都很好,但是随着她补课的情况增多,看书的时间就没有充分的保证。有可能两天或者三天才能看一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并没有对漏读的情况马上进行评价,在连续漏读两天的时候,我们重温了当初制定的阅读宗旨。
随后的几天,我发现虽然她由于补课回家时间很晚依然无法保证读书一小时,可是在其上洗手间的时候,她却捧起来书籍读了起来。当这样的行为出现几次以后,我跟她进行了沟通,赞扬她自己找到了一个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好方法。

萱萱在斑马餐厅吃饭
延迟评价对消极行为的案例我家的情况是五口人住在一起,由于我的父母都已经退休,这样一来对萱萱的照顾工作,基本都是他们来完成。这时候就出现了隔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老人的照顾事无巨细,特别是当照顾的同时还有每日的叮嘱,有时候让孩子感到不耐烦,这也让许多家长为难。毕竟父母操劳辛苦,孩子却不领情,所以很多年轻的家长对孩子不耐烦的行为通常都是厉声怒喝。
萱萱七岁左右的某日早晨,奶奶的絮叨让孩子再次出现了不耐烦的表情,我当时并没有及时批评她。到了晚上,我跟她进行了沟通,每天早晨早起真的很不开心啊,是不是萱萱?”对呀!我都不爱起来。”首先,从同情的角度跟孩子进行沟通,这样有利于孩子接受下一步的建议。你觉得我们家谁最忙碌?”她想了半天,一直在爸爸和妈妈间的选择而犹豫,我说:这样吧,你回家制作一个表格把全家人都写上,看看大家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为了帮她进行选择,而提供建议她能够欣然接受。

萱萱在猫咪咖啡馆门口
通过随后几天的观察,萱萱发现爸爸妈妈主要的工作都是在上班,而她是上学,爷爷奶奶虽然已经退休,但是每天为了照顾家里人还是要做许多琐碎的事情。这时她明白了,对她付出最多的还是爷爷和奶奶。这时我再适时的与她进行了沟通。原来爷爷奶奶为了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真的很辛苦啊!”这时的萱萱,重重的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对爷爷奶奶的照顾显出不耐烦。
总结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无论是表扬孩子自己找时间读书的行为,还是批评她不体谅家长辛苦的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延迟评价的手段,在孩子情绪充分冷静的情况下,利用消化问题的缓冲期,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方法孩子更容易接受并印象深刻。以我的经验,延迟评价的时间控制在一天左右为宜,时间太短,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都不够冷静,时间太长至三天或更久,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对于自己的表现心里是非常有数的,你对他们的评价优劣,是否客观,他们是可以分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