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邻居小爱妈给她女儿报了一个溜冰班,想让女儿学会溜冰。
问题是她女儿很怕摔跤,因为小时候有过摔跤的阴影,怎么哄都不愿意滑。
教练也很无奈,一再拍着强调:只要小爱溜了一次有感觉后,她就不会害怕溜冰了。
好说歹说,小爱就是不愿意溜,差点眼泪都掉下来了。

下班回家的小爱爸爸看到事情僵在这,他让妻子先回去,自己陪小爱学溜冰。
小爱爸爸首先指着溜冰鞋笑着问她:你看那个鞋子,是不是长得很特别,下面有两颗轮子。”
小爱顺着爸爸的手指,点了点头。
"那你要不要试一下那双鞋子,体验很不一样的哦小爱爸爸继续引导她。于是小爱去穿上了溜冰鞋,好奇心开始萌动。
那你想不想穿着它往前走一步试试?爸爸会拉着你的手保证不摔跤的,咱们走两步就好。”
在小爱爸爸的搀扶下,小爱竟然穿上了溜冰鞋在爸爸的配合和教练的引导下,滑出了第一步……
最后在爸爸一个又一个小要求的引导下,她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从一开始的溜一分钟到五分钟,不知不觉,小爱竟然联系了半个小时,掌握了溜冰很基础的步伐。
教练都表现惊呆了。
站在旁边观摩的我看了这一幕,不仅暗暗欣赏小爱爸爸的机智,他这是很明显的运用了心理学里面的登门槛效应”来引导女儿去学习溜冰。从零困难的小要求一步步到难度增加,让女儿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接受,妙哉!

一,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什么是登门槛效应”呢?
简单解释也就是说: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让别人做事的时候:
先设定一个门槛,切记门槛不易过高,以方便对方像登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很容易地登到你想让他去到的地方,以此实现你的目标。

二,这个效应的依据和出处?
这个效应最早来自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一个实验:
他让助手去拜访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这些家庭主妇答应他一个小忙。也就是让他挂一块小小的招牌在窗户上。因为这个招牌很小,并不影响美观,所以家庭主妇几乎都同意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又来登门拜访,这次是请求家庭主妇让自己将一个比较大的招牌放在她们的庭院里面,这个招牌比较大并且显眼,甚至有点丑。与此同时,为了对比试验的数据,心理学家还做了另一组测试进行对比,也就是去找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去提出同样的请求。
结果出来后,心理学家统计后发现了一个数据,前者有55%的人同意放大招牌,而后者只有17%的人同意,前者明显比后者高了3倍。
这个实现表明:一旦接受了别人提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别人继续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也会倾向于答应这个更高的要求。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效应称之为登门槛效应”,也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呢?
心理学认为主要是由于难度降低”和保持一贯性的需求”这个两个心理效应推动的。
首先,先提小要求让难度减低。
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容易使人感觉这件事比较容易办到,心理上不会觉得有压迫感。就不会容易被别人拒绝。而当对方替你完成了这个小要求后,面对你更大的请求心理上就会感觉没有那么难做到了。
其次,保持一贯性原则。
我们都倾向于把自己调成前后一致的形象。当答应了你的小要求做到后,为了保持一致的形象,人们为了维护行为的一贯性,就会继续答应。就好像中国有一句老话一针见血的阐明了这个道理: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这都是因为一贯性”原则作祟。
三,如何运用登门槛效应”?
知道了这个原则,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运用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效应去让别人顺应我们的期待:
如果你是老师,你想让一个调皮的学生变好。你可以一开始给他交代一些小事,比如帮老师拿个粉笔倒个水,让他很容易就做到,并且及时正面反馈他是好学生,再一步步让他做更多难一点的事情,比如上学不可以迟到,考试要承诺考多少分。
如果你在追求一个女孩子,你可以一开始先约她一起看电影,吃饭,回来的时候碰碰她的手,如果她不排除,你再考虑拉她的手,总之,牵手、拥抱、告白这些,一步步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给对方太大的压力,会让对方被吓到从而直接拒绝你……

另一方面,避免被别人用这个效应去操控自己:
这个效应虽然可以指导我们去让别人帮我们做一些事情,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轻易被这个效应所累:
电影《芳华》里面的男主就吃了亏,起初他只是力所能及去帮众人做一些小事,后来却频频退让。
起初只是吃食堂的破饺子;
别人的猪跑了别人叫他帮忙他就去,
熬夜替战友修名贵的表;
后来既然把自己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

可是后来在他一次次做好人”,陷入好人的标签”后,他慢慢的失去了自我,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这也警惕我们,适当帮助别人可以,但是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千万不可以让对方得寸进尺。
因为登门槛效应”能让我们去操控别人的心理,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能是被操控的一方。

作者:密斯汀小姐,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