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前几天,10月7日,一段女子在书店爆粗口骂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录制于深圳西西弗书店,一个妈妈带孩子在书店与人拼桌,因孩子吵闹影响到其他顾客,被一名写论文的女孩提醒。该妈妈遂对女孩破口大骂:土鳖,装什么小资!回家写去!”我老公是副教授也没这么写论文”。

谩骂全程持续十多分钟。中间不乏各种国骂和粗口,实在是让人想不到这会发生在书店之中。

无独有偶,两年前《中国日报》也曾报道过一对中国夫妻领孩子去美国度假。6岁的孩子在飞机上一直滋扰身旁的年轻人,当年轻人向家长提意见后,孩子的父亲不但没有及时制止,反而和年轻人打在了一起。
事情的结局也很悲剧,飞机一落地,一家三口就被FBI包围,直接遣返回国。
在这两起事件中,家长的做法显然都非常不合适,不但没有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还都使冲突火上浇油,愈演愈烈,最终也让自己成为了舆论的炮灰。
近年来,关于熊孩子背后总有个熊家长的现象并不少见,网友们也一致总结为这样的家长就是素质太低。
可是,如果仅仅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么多现象,未免过于简单,也不太符合逻辑。
一个能领孩子去书店接受文化熏陶的人,一个能领孩子出国去开阔眼界的家长,起码从着力培养孩子的行为来看,他们还是认可提高素质的。
而且,仓廪实则知礼节。一个外表光鲜的人,就算是装,也是希望自己能装成有素质的人;就算是演,也是希望能扮演被别人尊重的人。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常理。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让这么多体面人”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呢?
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有三个心理因素值得我们每个父母警惕,其实变身熊家长,这事离我们并不远。
01 没厘清公共道德和消费权力的边界书店里发飙的妈妈有一句让人诟病的话是上这装什么小资?”言下之意,这里是书店,不是图书馆,是花钱的地方。
既然花了钱,那我就是这里的上帝。孩子喧哗点怎么了?明明是你们自己没搞清楚时间和地点,还来指责我?你对上帝的要求是不是高了点?
没错,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少。他们以为只要花了钱,很多地方就不是公众场所了,起码不能完全是。
什么公众道德、公共秩序不是不知道,只是这种认知让他们降低了敬畏,甚至还会觉得花了钱就可以超越规范,谁阻止我谁才是瞎来劲!
在这种心态下,随处可见电影院里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公交车上大声喧哗地聊天聊地。
前几天,演员叶璇还在高铁上曝光了一个深夜在高铁上用手机大音量外放视频的老伯。好言相劝后不但不听,还加大了音量。

同样是前几天,德云社苏州岳云鹏相声专场,粉丝也一致抨击那些随意接话、刨活儿的人。连小岳岳都在微博上委婉表示”不要太兴奋,适当打岔可以,这样已经影响了相声进度。”

归根结底,有些人还是没厘清遵守公德和消费权利的边界。消费者花钱,商家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不等于有权利损害其他消费者的权益。
买了票有车坐,就已经兑现了服务,再谈其他就是越权。在公众场所,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熊孩子,你也可能会变成一头熊。
02 强烈的自尊反而是一种自卑在书店中,我们看到当女孩主动离开后,孩子妈妈竟然还追出去骂了很久,回来后又高声向店内的人诉说并不是自己的错。
这一段在外人看起来已经撒泼到近乎搞笑的地步,当事人竟然毫无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不过是孩子妈妈在强行维持自己的自尊。
有个成语叫做色厉内荏,当一个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强势时,往往内心并不强大。她只不过是借助另一种表达方式的强硬,来掩盖自己实际的无理、无力和尴尬罢了。
而这背后更深的推手,往往是自己无力解决问题,又需要维持表面上光鲜的高自尊需求所导致,可惜,不切实际的高自尊背后只会透出真实的自卑。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人天生是社会性动物,只要你还生活在人群中,就不可避免去比较,也就不可避免被伤害,这就是自卑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说,人人都会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有些人选择不断进步,也有些人选择包装自己。表面的高自尊就是看起来最好的包装。
这种人禁不起一点冒犯,甚至会误解别人正常的建议。熊家长们就是这种表面高自尊,实则高自卑的最好示例。而伴随其中的歇斯底里,也不过是试图维持自己正面形象的应急反应而已。
虽然这种反应总是事与愿违,也很愚蠢,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会受制于面子而不自知。

亦舒曾经说过:真正有气质的女人,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别人自己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情结。”
认清形势,克服自卑,是避免自己变成熊家长的另一个注意点。
03 缺乏管教手段引发自我焦虑保护熊家长们对外人的发飙自然不对,但是仅仅从心理上分析,这也可能只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熊孩子不是一下子就能管过来的。当父母长期处于管教失当、无能为力的境遇中时,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极有可能会退向相反的方向,用合理化孩子的行为,为自己减轻失责的心理压力。

厘清公共道德和消费权利的界限,提醒自己是否陷入了自卑情结而过于敏感,都有助于我们在公共场合保持理智。
而面对公共场所不遵守规矩的熊孩子,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呢?毕竟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
在《这样跟孩子定规矩》中,育儿专家卡帕卡提出了引导孩子守规矩的6步法,推荐给大家:
1.提前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且只警告一次
父母可以在每次前往公共场所前,都预判需要遵守的纪律,并提前告知孩子。
这些纪律一是要具体,而不能笼统。比如,不要跑动”不要随便拿货物”而不是出门要听话”要乖”。
二是规矩的数量要符合孩子的自控能力。小一点的孩子只抓住最主要的1条就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再逐渐增多。
另外,最好让孩子复述一遍定下的规矩。并且告诉他,在现场,家长只会提醒他一次。
2.设置遵守规矩可以得到的奖励
明确孩子如果能够遵守规矩可以得到的奖励。奖励要具体,比如可以是糖果,也可以是玩具。对于5岁以下的小孩子,奖品最好简单直接,不要设计成积分或者是很长时间才能兑现的奖品。
也可以把奖品的重要程度与遵守纪律的难易程度相挂钩。
比如,在商场和在书店的奖品就可以不同,在庄重的场所可以获得更大的奖励,以此向孩子传达出不同的场所要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
3.严重违反规矩时要惩罚
如果孩子不遵守约定,就不能得到奖励。很多时候这已经是一种惩罚,但如果孩子严重影响他人,我们还是可以设置一些消极的后果,作为惩罚。
比如,削减他的零花钱;增加额外的家务劳动等等,这需要每个家庭自己用心设计,找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惩罚措施。
4.到达公共场所后,要时刻监督
前三步都是在去之前的约定,等到真正到达目的地后,要时刻监督孩子,确保他遵守规则。
当孩子有违规现象时,可以按照约定提醒他一次。但是,只能提醒他一次,这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守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养成习惯。
5.执行奖惩要合理
提醒后,孩子再一次违规了,就需要马上告诉他,他失去了得奖的机会。
在这个环节,要注意通知孩子时,不要夹杂嘲笑和愤怒的情绪。提醒自己,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下次有机会改正,而不是让他的心情变得更糟。
6.孩子耍脾气,要及时冷处理
当孩子得知失去奖励或将面对惩罚时,也许会烦躁不安甚至是开始闹脾气。这时,家长一定要做到冷静,可以将孩子尽快拉到一边,找一个安静、私密的地方,用温和的态度等待孩子平静。
注意一定要杜绝愤怒和训斥,还是上面说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规则并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六个步骤看起来有些耗时耗力,不过每次实施孩子都会从中吸取教训,所以还是值得家长去坚持。正如其他的育儿技巧一样,没有一劳永逸的诀窍,只有持之以恒的改善。
虽然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但不一定每个熊家长都是低素质。也许就像月圆之夜的狼人,普通人在急躁的气氛中一样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变身。育儿先要育己,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厘清各种权利边界,掌握引导孩子的方法,唯如此,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积极向善的榜样。
我是火哥,二孩爸爸,正面管教践行者,今日头条等多平台签约作者。关注我,为你介绍经典育儿书籍,精选最新育儿理念,分享真实的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