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真实的孩子的心声,默默看完,好心疼……

文/陈瑜

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创始人

《少年发声》集结成书了!

这个栏目做到现在,刚巧一年。感谢中信出版社的邀约,我把今年春节前做的专访集结起来,在每篇后面补充了采访手记”,做了第一本。

是的,我相信《少年发声》还会有第二本。

知道吗,当我深度访谈了几十个孩子后,会想,孩子们的大致面貌和状况,我应该有幸都基本覆盖了吧。

不,少年大不同,下一个,依然让我震动、让我惊喜、让我百感交集。

我想把他们的心声与你分享,因为我坚信,在中国教育的各类议题中,他们不该缺席!

以下是我在《少年发声》一书中,写的前言——

如果给孩子一个发声的机会……

我开辟少年发声”,想到要去采访孩子,是因为有一天,很是气恼。

那次讲座直播前,照例在报名的家长群内收集大家关心的问题,最后一统计,将近1000条。我打印出来逐条整理,满目都是孩子们的各种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家长们的无措、哀怨、焦虑、绝望。我突然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内心里,我并不认同家长对孩子这样的控诉”。在他们抛来这成百上千个怎么办”的时候,我特别想问问:你们之前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也特别想知道,如果给孩子一个发声的机会,他们会如何解释自己在父母眼中的不是”、不堪”、不可理喻”?

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和孩子们直接对话。在这个社会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热议时,我们从来听不到教育对象的声音,这其实不正常,也是不合理的。中国教育走到今天,从孩子们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诉求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匹配吗?……孩子们的感受和思考,理当被听见、被尊重!

于是我在创办的少年大不同”公众号上,发了一封给孩子们的邀约信,推销自己是一个比较好聊”的大人。

就这样,我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少年。

有主动联系我的,有父母推荐的,有朋友介绍的,在对谈之前,我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一无所知。

是的,我没有做任何预设和挑选。

我们或见面、或通话、或完全用文字交流。

待到整理文稿时,方才发现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覆盖各个学龄段,最小的小学一年级才读了两个月,最大的高中刚毕业。

他们有读书不费力年级前十的,也有读写障碍考试从来不能及格的;有身旁的人都愿意帮他成事儿”的学生干部、社团领袖,也有每周要被妈妈用衣架抽两三次的皮大王”;有和同桌一起在自习课上自残的名校学生,也有在带领团队制作游戏视频的up主;有身受焦虑症、抑郁症困扰,开学时曾爬上学校窗台的孩子,也有从五年级开始脱离学校,在家自学了八年的自学生……

我自己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没有被安排过的采访名单,如此多元!而我们的聊天内容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诸多方面,主题之广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孩子的丰富和深刻,感谢他们给予我如此的信任,允许我走进他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如果要给一句总结的话,我想说:中国的教育配不上今天的孩子!

文末有购书链接,欢迎您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名家推荐

●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有幸看到陈瑜老师《少年发声》一书,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感慨之余,真想为这本书点一个大大的赞!

孩子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方方面面关注的热点。有很多场合,在谈论教育问题时,我能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理解到老师们的苦心,聆听到教育家们的理念,但很少听到孩子们的心声。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幸福成长,将来可以承担起他们的社会责任,而今天的教育能否实现这样的初衷?

听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反省一下在当下教育中的误区,思考如何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少年发声》中的孩子话语,尤其是篇后的采访手记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

教育生活中儿童的缺席、儿童的失声是一个严重问题。教育于是成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单向规制和施压的过程。不断增多的中小学生心理疾病乃至自杀悲剧,揭示了这一病态。

让少年发声,让成人听见他们的声音,是尊重儿童、实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的开始。

陈瑜的这本书带了一个好头。

●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我没见过陈瑜,却喜欢她的书《少年发声》,因为父母与教师最需要听到孩子的心声。其实,一切与少年儿童有关的事务,少年儿童都有权利参与,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法律原则。

由此可见《少年发声》一书的特别价值。

陈默(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孩子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挺让人痛心的。假如我们经常让孩子们来表达一下他对家庭教育的感受,让家长们能够听听孩子的心声,对照一下,可能给我们家长带来触动,推进家长自身的改善,这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马国川(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财经》杂志高级研究员)

在喧嚣的教育剧场”里,唯独缺乏孩子们的声音。感谢陈瑜为我们打捞沉没的声音”,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家长到教育工作者,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认真倾听。

● 龚德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直击式的采访很不易,难得陈瑜的勇气和爱心。我把少年发声”的文章转发给全体管理团队学习,也是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当下家庭教育的面貌和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家校联动,陪伴孩子成长。

● 叶开(语文教育家、《对抗语文》作者)

读这本书,我的心情沉重又欣喜。

沉重的是,孩子还那么小就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欣喜的是,孩子的真实声音,终于能这样表达出来了。

孩子是有个性的生命,他们有快乐,有悲伤,有幸福,有忧郁;生命中所应有的情感,他们都有,而更丰富,更敏感。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老师家长都应深思,更有爱地对待孩子,更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孩子能按照他们的禀赋长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家长感言

@晨晨:感谢真实的分享,比任何道理都发人深思。

@Fanny:让他的爸爸妈妈能够真心接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看看月亮、看看星星、看看日落日升,那也是可以的。”

这句看完,我这个初二学生的妈妈一下眼泪哗哗地流了……

@崽崽妈妈:小朋友把心里话都向您倒了一遍,真的帮助很大,我对孩子的想法有了完整的了解。

最近我们的亲子关系好多了,我和他爸爸尽量多鼓励他。我先生专门把那篇访谈收藏起来,有时候觉得自己要受不了他了,或者觉得自己对他情绪要有问题了,都会翻出来再读读。

我觉得陈老师您这个节目办得太好了,让我们做家长的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那朵雏菊:真的不能小看每个小人儿,一个个机灵通透的。

@最初的茉莉:真实的孩子的心声,默默看完,好心疼。

家长确实应该与孩子同步成长,尤其是母亲,应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中,给他帮助和温暖。

@CalCH:非常好的访谈,非常好的创意,是拨云见日疗治中国教书育人国殇的一剂良方。

@刘玉芳:父母的情绪是家庭的底程序,底程序不稳定,难免会死机。通过青春期的孩子发病把家庭的问题检测出来,未免太痛。

@闵小云:每一期少年发声”都会看,这对于我们这一代家长有太多指导的意义。从这里可以回看自己。

@文静:孩子思想真通透,成熟度高,我们这些成年人都不一定会思考那么深刻。希望我以后也能和孩子这样相处,跟他探讨人生和生命。

@石越男:心疼,虽然很多这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有时候暗夜里都感觉莫名的恐惧,而这些恐惧恰恰是来自于自己最亲的人。

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情绪稳定,不断调整成长,作为家长陪伴一直是一场修行,不断突破自己的焦虑,沉下心来在这个杂乱的世界里用心对待孩子。

@Jamie:孩子内心世界多么层次丰富、多么美好。

@团子:在这个社会下,只能在你能拿捏好分寸的情况下,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爱着的,感受到父母是可以被信任的,而不会在受伤的情况下再被撒上被称为爱”的盐。

@Carly:希望孩子能走出来,也希望千万家长可以走出自我的局限。

我也是个焦虑的家长,每天都在纠结中度过,生怕因为自己的局限,误入迷途。

祝福所有孩子和父母活出真我,谢谢大不同,从线下活动,到线上文章,每次相遇都是一次修行。

@天天妈妈:对话里的每一篇文章,写得特别真实,触动启发特别大。感动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整个性格形成影响深远。

感谢你让我对孩子又一份了解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放心。信任孩子,是我接下来更好努力做好的功课!感恩遇见你!

@Ada:天下的父母一定要帮孩子守住最后的底线,不管其他人怎么评价,父母的头等大事就是保护孩子,让她有地方倾诉,哭泣,发泄。

@Vivian:昨晚我家孩子看了哭了很久,小学老师也是我家孩子的噩梦,指责、贬低、孤立。做家长的只能打点和讨好老师,情感上坚定地支持孩子,当孩子回家跟你反映学校老师的时候,你首先要无条件地相信孩子,不要认为是孩子不能扛压,不够坚强。家长不要成为帮凶,要长期努力才能一起对抗外界的压力。

@Fiona:感谢你写下这篇文章!很感动,也很触目惊心。社会的压力和个人成长的局限真的会让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地把价值观加在孩子身上。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对我们都是一种点醒。

@宣宣妈妈:陈老师,昨天和您谈完以后,宣宣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和他沟通起来感觉他配合度有很大的提升。感谢您拿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耐心听孩子的心声,能感觉您是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热心帮助每一个热锅上的家庭,真正有大爱的人 。总之,非常感谢。

@Ting:看完文章触动很大,比起孩子的生命,其他都不重要了。

@Yvonne:静待花开,成长中的母亲最美。能放下家长欲、教养欲的值得点赞。尤其是自己从未被上一辈家长允许的情况下。

@lfy:家长都有让孩子考到好学校,好大学的想法。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以后可以有个好工作、高收入,可以过得舒服一些。

但像中高考这种选拔性质的考试,就是要刷掉一部分人的。但如果未来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成熟,大学和未来的工作收入不挂钩的时候,孩子的压力就没这么大了吧,就像新华字典说的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不应该是个梗,而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小青:看了想哭。作为家长没能给予孩子帮助,反而造成那么多伤害,多么不应该。心疼孩子那么积极向上,那么辛苦地面对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作为一个妈妈,我也要好好反思,看看我给了孩子更多的是帮助还是伤害。

@小河有艾:少年发声”非常有意义、有创意,我读每一篇都非常感动。

祝福所有少年,愿我们不断成长,每个人都能归来仍是少年!

@钤印:我们一起守护孩子们!